絕無僅有的成像實驗(2 / 2)

他認為孔相當小的時候,不管孔的形狀怎樣,所成的像是光源的倒立像,這時孔的大小隻不過和像的明暗程度有關,不改變像的形狀。當孔相當大的時候,所得到的像就是孔的正立像。

為了證實這個結論,趙友欽設計了一個比較完備的實驗程序。

首先在樓下的兩間房子的地板中各挖兩個直徑4尺多的圓井,右邊的井深4尺,左邊的深8尺,在左井裏放置一張4尺高的桌子,這樣兩井的深度就相同了。

然後做兩塊直徑4尺的圓板,板上各密插1000多支蠟燭,點燃後,一塊放在右井井底,一塊放在左井桌上。

接著在井口各蓋直徑5尺,中心開小方孔的圓板,左板的方孔寬1寸左右,右板的方孔寬半寸左右。

這時,就可以看到樓板上出現的都是圓像,隻是孔大的比較亮,孔小的比較暗。

趙友欽用光的直線傳播的道理,說明了東邊的蠟燭成像於西,西邊的成像於東,南邊的成像於北,北邊的成像於南。由於1000多支燭是密集成圓形的,所成的像也相互連接成為圓像。

在光源、小孔、像屏距離不變的情況下,所成的像形狀不變,隻有照度上的差別:孔大的“所容之光較多”,因而比較亮;孔小的“所容之光較少”,因而比較暗。

如果把右井裏東邊的蠟燭熄滅500支,那右邊房間樓板上的像西邊缺半,相當於日月食的時候影和日、月食分相等一樣。

如果左邊蠟燭采取疏密相間的方法點燃二三十支,像雖然是圓形分布,但卻是一些不相連接的暗淡方像;如果隻燃一支燭,方孔對於燭光源來說不是相當小,因而出現的是方孔的像;把所有的燭重新點著,左邊的像就恢複圓形。

在實驗中,趙友欽又在樓板上平行於地麵吊兩塊大板作為像屏,這時像屏距孔近,看到的像變小而明亮。

接著去掉兩塊吊板,仍以樓板作為像屏,撤去左井裏的桌子,把蠟燭放到井底,這時左井的光源離方孔遠,左邊的樓板上出現的像變小,而且由於燭光弱,距離增加後亮度也變弱。

從這些實驗結果,趙友欽歸納得出了小孔成像的規律,指出了光源的遠近、強弱和小孔、像屏的遠近之間的關係:

像屏近孔的時候像小,遠孔的時候像大;燭距孔遠的時候像小,近孔的時候像大;像小就亮,像大就暗;燭雖近孔,但是光弱,像也就暗;燭雖遠孔,但是光強,像也就亮。

實驗的最後一步是撤去覆蓋井麵的兩塊板,另在樓板下各懸

直徑一尺多的圓板,右板開4寸的方孔,左板開各邊長5寸的三角形孔,調節板的高

低,就是改變光源、孔、像屏之間的距離。

這時,仰視樓板上的像,左邊是三角形,右邊是方形。這說明孔大的時候所成的像和孔的形狀相同:孔

距屏近,像小而明亮;孔距屏遠,像大而暗淡。

從以上實驗的結果,趙友欽得出了小孔的像和光源的形狀相同、大孔的像和孔的形狀相同的結論,並指出這個結論是“斷乎無可疑者”。

用如此嚴謹的實驗,來

證明光的直線傳播,闡明小

孔成像的原理,這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充分表現了我國

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