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桓玄敗亡(四)之連戰連勝(2 / 2)

此時,桓玄在江陵也準備得差不多了,聽聞桑落洲之戰楚國失敗後,他決定親自領軍坐船東下,並且帶上了被挾持的晉安帝,任命前秦的前太子符宏為先鋒開路,自己任中路大軍的主帥壓後。金鼓齊鳴,旌旗逶迤,迎向劉毅。

此時,劉毅等人率領的北府軍也早就趕往江陵的路上,五月,與桓玄率領的楚軍相遇於崢嶸洲。

崢嶸洲,在長江流經湖北之地的一個小島,大概在今天的湖北黃崗西北長江中,不過千年江水的衝刷,現如今早已消失不見,隻是在當時,這個崢嶸洲還是長江之中一個頗為重要的落腳點。

桓玄一方的船大部分是奪自原來建康水軍的船隻,還有一小部分是收自荊州水軍,樓船高大堅固,數量也很多,桓玄這次東征可是帶著他的全部家當,二萬多人幾代都是效忠於桓氏,可以說是桓氏的死忠,而劉毅這邊隻有不到一萬人的規模,而且他們的船隻是臨時趕製而成,船隻的大小與排水量上自是不能和桓玄一方相比。

在古代的水軍作戰之中,要麼就是憑著船身高大直接撞翻對方的小船,這是以勢取勝,或是用火攻之法,這就是取巧,再就是船舷相接的白刃戰,這就是憑真功夫了。不過這種作戰方式的傷亡數目一向很大。而劉毅一方的船隻太矮,連個橋都搭不到對方的船上,加上對方人多勢眾,這次作戰對北府軍是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

而桓玄麵對劉裕大軍又開始犯糊塗,他居然異想天開的想要招安劉裕等人。要是劉裕等人不戰而降,這次也能掙回麵子不是?桓玄當時是這樣對手下人說的,“劉裕等人不識天命,妄圖與我對抗,這樣是不正確的,隻要他們解散軍隊,向我投降,我可以在大楚朝廷中為他們留一個位置。”(《晉書。桓玄傳》)

也不知是不是歪打正著還是桓玄的”攻心之計”起了效果,反正這個消息傳到北府軍的耳中時,北府軍中就分成了好幾股意見,當時有許多人建議向尋陽撤退,等待建康的援軍,而劉裕的三弟劉道規這也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他向眾人說道,

”現在敵強我弱,我們北府軍的軍心就是靠著不斷的勝利而累積而來的,要是我們後撤,桓玄這時從後麵追來,我們的小船也跑不過多遠就要被他們順風順水的大船給追上,就算萬一讓我們退回了尋陽,可尋陽也不是一個堅守之地,難道還要一退再退?再說桓玄他的手下卻是連戰連敗,這心裏肯定也不是能肯定打得贏我們,要不然他還招什麼安?而且兩軍交戰勇者勝,氣勢是最為重要的,人多人少並不是絕對的致勝因素。”

盡管大家都認為劉道規說得有道理,可還是有些猶豫不決,最後劉道規咬牙道,“既然這樣,不如就由我去打頭陣,你們在後麵接應我。”這個建議大家都很讚同。

當年在建康的時候,桓玄就在石頭城的邊上常常擺著幾條快船,船上裝著各種的古玩字畫,別人問他為什麼,桓玄就說道,“兵凶戰危,這些東西還是隨身帶著方便,安全。”打仗的時候帶著古董寶貝,這不是扯淡嗎?當時建康城裏的人就知道桓玄將來肯定成不了大事。這次出征,桓玄又係了幾艘小船放於船隊後麵,既是為了逃命,也是為了保護他的古董字畫,就是不知道跟著桓玄出征的將士看到了會作何感想?有時候習慣和愛好可以害死一個人,這話果然不假。

決戰一開始,桓玄的軍隊船身高大,又人多勢眾,盡管劉道規的軍隊是進攻的一方,盡管北府軍大多都是悍不畏死,並且拚命殺敵,但兩軍沒有接舷之前,靠的隻有弓箭,投石等物,所以一開始北府軍是處於絕對的下風。

但就是這個時候,老天爺又一次幫了北府軍一方,這長江之上突然吹起了東風,劉毅等人大喜,或是點燃小船,或是射出火箭,一時長江之上,火球不斷射向桓玄那一方的船隻,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桓玄這邊的船被點著了,燃起熊熊大火,船上的士兵不得已隻好跳下大船,劉毅等人看到勝利在望,都是拚命衝殺,受了傷的人還能時不時射死水上的楚軍,楚軍頓時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