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老天爺並沒有大發慈悲,桓玄手下的人逐漸減少,直到一個年青軍官馮遷之(官居益州都護)持刀衝進桓玄所乘的船艙時,桓玄大驚失色,他拔下頭上戴著的玉簪遞給他(難道是想賄賂他?),嘴裏還說道,“你是什麼人,居然敢殺天子?”馮遷之冷笑道,“我殺的不是別人,正是天子的叛賊。”說著手起刀落,當了幾個月皇帝的桓玄就死於一個無名小卒手上。(《資治通鑒。一一三卷》)
至於其他的桓玄氏族人,桓石康,桓浚,庾頤之當場就被殺死,而桓玄的兒子對著抓他的軍兵還說,“不要殺我,我是豫章王(桓玄稱帝後所封)”。他被押送到江陵後,斬首示眾。
史上對於桓玄為什麼不投奔桓希而投奔毛璩,這其中關鍵的就是毛修之的說辭打動了桓玄,至於毛修之到底說了什麼,史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不過可以試想一下,那時的桓玄可以說是眾叛親離了,不久前的殷仲文就是明證,而堂兄桓希值不值得信任?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
而毛璩早先在桓玄篡晉的時候,就明確表示反對桓玄,那桓玄為什麼又會在這個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反而投奔仇敵呢?後人就許多猜測,有說毛璩為了殺掉桓玄,假意說要和桓玄聯手,以對抗朝中的新貴劉裕(出自天涯ID:總老師麥加)。
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不過筆者在這裏有另外一份猜想,如果兩家要結盟,桓玄手上一點兵力都沒有,怎麼可能跑到別人的地盤上去,把自己的性命交給別人?早先他連自己的堂兄都有懷疑,除非一點,那就是桓玄本來就是去投降毛璩的。
首先要知道一點,毛璩的父親毛穆之當年是桓溫的舊將,毛穆之跟著桓溫北伐立過很多功勞,兩家的關係應該是很好的,可是自從桓玄叛晉後,毛璩才和桓玄反目成仇。
而提出這個建議的毛修之是毛璩的親侄子,他先任殷仲堪的寧遠參軍,後來又在桓玄手下做過後軍參軍,太尉參軍、相國參軍,屯騎校尉,直到現在毛修之還跟在他的身邊,可以說是一路走來,跟著他的老手下了,桓玄聽了他的話,會考慮這點也不奇怪。
毛修之此時知道桓玄也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建議他向毛璩投誠,以保全性命,請毛璩看在兩家世交的份上,向朝廷求情,饒桓玄一命。
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根據的,按照當時世家掌朝的情況,桓玄如果主動投降,朝廷應該不會要了桓玄的性命。畢竟桓氏一族在荊楚一地威望很高,尤其是桓溫當年北伐中原,聲威顯赫。按照當時的遊戲規則,勝利者不會殺了失敗者,最多也隻是幽禁,畢竟桓玄上位也隻是幽禁了晉安帝,也沒有對晉朝的宗室大肆殺戳。
至於為什麼不投降劉毅等人,這個就好說了。桓玄殺了劉毅的兄長劉邁,又殺了何無忌的舅舅劉牢之,落他們的手下桓玄還有活路嗎?
遇到毛佑之,有可能是一個意外,也很可能是毛修之早就知道毛佑之等人的行蹤,畢竟毛璠回葬江陵,他身為毛氏後人,怎麼可能不知道?
毛修之故意說了前麵的一番話來迷惑桓玄,讓他再三的考慮,再三的思考得失,拖住桓玄的腳步,讓兩方相遇,從而一舉殺了桓玄。畢竟史料上記載,桓玄是二十四日晚上出江陵城,而到了二十六日才到了枚回洲,要說桓玄沒有經過一番深切的思慮那是不可能的。
接著,桓玄的人頭先送江陵,江陵的人再送到劉毅手中,等劉毅驗明正身後,再送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