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到了最後,南鄉(注:今河南淅川)、順陽(注:在南鄉之南)、新野(注:今河南新野)、舞陰(注:今河南泌陽西北)等十二郡之地全都回到了晉朝的手中。至於曆史的真相如何,後人也有許多猜測,有人認為就像姚興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在做好事,也有人認為姚興是為了兩國的和平,而作出了讓步。
不過筆者認為,當時北逃後秦的桓謙對於劉裕可以說相當了解的,姚興肯定問過桓謙關於劉裕的看法。桓謙大概是這樣分析的:東晉內部平定,剛剛又打退了北魏的進攻,士氣正盛,南方的盧循現在也很才老實,就連益州的譙縱那麼過分,劉裕也沒有派人去收拾他。劉裕想幹啥?肯定就是想著要同大王您打一架啊。
而後秦當時的處境也在走下坡路,402年與北魏皇帝拓跋珪的柴壁之戰後,後秦痛失四萬多精銳大軍,現在的國力不比以前,而劉裕所要的幾個地方一向都是由東晉統管,對於外族人一向沒有好感,對後秦的忠誠度可以說是零,姚興有必要為了幾個雞脅之地同東晉朝廷死磕嗎?尤其是東晉此時剛剛打敗了北魏的進攻。所以,衡量到最後,姚興覺得打這一仗不值得,打贏了那些個地方的百姓也不會順服自己,打輸了就更不好辦了。
後秦地處關中,四麵八方都是國家林立,北麵有北魏,東麵有南燕,西北有涼州各國,吐穀渾,雖然南燕與涼州各國都稱臣於自己,可是自己要是敗了,或是與東晉兩敗俱傷了,這些國家還會乖乖地不動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當年他的父親姚萇原本是前秦的龍驤將軍,383年淝水之戰後,他趁著前秦大敗就自己立國了,幾次打敗前秦,又擠走了西燕,才有現在的根基。他能不仔細考慮嗎?尤其是麵對劉裕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當初他二十七個人就敢起兵,居然還給他成功了。
結果就是東晉兵不血刃,又占了個大便宜。
安帝自405年還朝後至407年這三年之間,東晉地方上各州郡刺史太守充斥的都是“建義諸人”,朝中由王謐任錄尚書事掌控朝政,他與劉裕的關係很好,中央對地方上采取的是無為而治,東晉這幾年的政局相對來說很是平穩。
不過中間發生了一件事,讓劉裕與劉毅之間的關係更為惡劣。當初,譙縱叛亂後,朝廷就派了宗室司馬榮期為益州刺史,同龍驤將軍毛修之,涪陵太守文處茂,巴東司馬時延祖等人,共同出兵討伐譙縱,可是半路上司馬榮期就被他的參軍楊承祖給殺了,毛修之等人隻好退守白帝城。
後來毛修之與漢嘉太守馮遷(殺了桓玄的那位)兩人聯合進兵攻打楊承祖。這下楊承祖就擋不住了,連人頭都被毛修之給摘去了,正當毛修之準備繼續進軍的時候,現任的益州刺史鮑陋不同意。
要知道譙縱可是毛修之的滅門大敵。毛修之與譙縱之間可是有著不共戴天之仇。隻是鮑陋卻不想打仗,拖拖拉拉地不肯進兵。這鮑陋是何許人也?當初劉裕出道兵屯海鹽縣城時,海鹽縣令就是鮑陋,他對劉裕可以說是大力支持的,雖然後來鮑陋的兒子鮑嗣之輕敵冒進戰死了,可是劉裕念著他以前對自己的好,現在就把他安排為一州刺史任上,也算是對當年他幫助自己的投桃報李。
鮑陋也不是出自什麼名門世家,好不容易混了一個刺史之位,還沒享受夠了,怎麼可能再去和人拚命?你同譙縱有仇,鮑老爺我可沒有。毛修之就急了,上書朝廷,大吐苦水,劉裕也知道他心裏的難處,就派了劉敬宣率五千人幫他剿滅譙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