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等叔孫建拜訪了劉裕之後,北魏那一方也就沒有再有什麼過激的舉動,甚至把大軍主動撤到黃河以北,當然,北魏承認了這個既定事實,對於晉朝的北伐大軍他們還是心懷戒心的,因此又派了大將於粟黃河北岸上構築堡壘,防備東晉的侵擾。
隻是劉裕借了滑台之後,真的還了嗎?從曆史可以知道,北魏後來又大敗於劉裕的卻月陣之下,終其劉裕一生,滑台始終在東晉和劉宋的統治之下,這也算是典型的劉皇叔借荊州--有借無還了。
北伐大軍的進展一直很順利,由朱超石率領的第二路大軍現在已經連續攻破陽城,滎陽兩地,然後又進兵了到成皋(注:今河南鄭州上街區西北,也是虎牢關所在之地),虎牢關之後,就是洛陽大城了。
麵臨東晉幾路大軍既將會合的局麵,洛陽城內的最高領導人姚洸,也就隻有八百裏加急把這個不利的消息送給長安城中的後秦末主姚泓,姚泓知道之後大吃一驚,其實當時後秦的文武大臣就在舉行禦前軍事會議,早前關東各地失利的消息傳到長安城中時,這後秦的文武大臣就進行爭論,到底該怎麼防禦東晉的進攻,一直討論到現在洛陽被圍還沒有得出一個結論。
現在後秦方麵的軍方第一人乃是東平公姚紹,也是現在的後秦之主姚泓的叔公,當初王鎮惡與檀道濟率領的大軍一過許昌,他便向姚泓提了一個建議,在後秦的西北有一座軍事重鎮專來用來抵禦夏國的進攻,那就是安定郡(今甘肅涇川縣一帶),這座軍事重鎮孤懸於於後秦國外,如果夏國來攻,那麼後秦國很難做及時防護,倒不如把安定郡內的百姓軍戶全部遷往關中,安定郡中的百姓大多尚武,隻要他們到了關中,那麼關中又會多了十萬大軍,就算是棄了安定郡,隻要關中之地還在,那麼後秦的根基就不會垮。
可是姚紹的提議遭到了後秦尚書左仆射梁喜的反對,“現在鎮守安定的是齊公姚恢(姚泓的堂兄弟)在安定一帶很得當地百姓的支持,而且夏國殘暴,每次進攻都給安定的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傷亡,當地的百姓都恨不得吃了夏國大軍的肉,所以每次夏國進攻他們都會死守城池,隻要有安定郡在,那麼夏國大軍就不會攻破安定的防禦,可是如果放棄安定郡,那和自斷一臂有什麼區別?”
姚紹做為軍方的大員,他行事自是以最小的代價來取得勝利而考慮,而梁喜作為當朝宰執,他要考慮的就更多了,比如人心,軍心,臣心。就以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如果大敵當前,敵軍沒有到來就把邊疆的軍事重鎮給丟了,肯定會遺禍不小,就比如明朝末年,關外的城池就是一個個直接被明軍給放棄了。這樣的舉動對於國內的民心和士氣極為不利,不過當時明朝還有長城,可是此時後秦有長城嗎?
現在洛陽既將被圍,軍情緊急,姚泓考慮良久,還是選擇采納梁喜的意見,不撤消安定郡的防禦,然後又派了越騎校尉閻生和武衛將軍姚益男率領騎兵三千、步兵一萬,趕往洛陽去救急。要知道此時的關中已經沒有多少兵馬可以浪費了,這還是姚泓好容易從牙縫時擠出來的一些人馬,接著他又派了親弟弟並州牧姚懿出兵陝津(注:今山西運城市南,與河南陝縣隔黃河相望),為閻、姚兩人作為聲援。
可是此時後秦的吏部侍郎懿橫覺得這個姚恢是一個很不安份的人,他就悄悄向皇帝姚泓進言,“陛下,當初在姚弼叛亂時,齊公姚恢是為陛下立了大功的,本來他身為皇室宗親為朝廷立了大功也是應當的,隻是陛下從來沒有獎賞他也就算了,反而把他調到邊遠之地,他會認為是陛下遺棄了他,又把他丟在安定這麼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他要是起了什麼不好的心思,那對於朝廷來說可就不其禍不小了。陛下應該把他調入朝中撫慰其心,順便加以管束。”
其實對於姚恢的某些動作姚泓心裏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也有些無奈答道,“他要是真有叛逆的心思,朕要是把他調入中樞,那不是自找麻煩嗎?”
從姚泓的這一句話就已經可以看出,他當時對於各地的邊鎮已經不能再控製由心了,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對一個皇帝來說,這都是極其危險的,更何況現在大敵當前,中央與地方都不能一條心,那就更可怕了,要知道當年的蔣光頭也曾說過攘外必先安內,可是麵對日本的大軍進逼,中國的兩派人士還不是合作了嗎?敵對之間也是可以合作的,這也是衡量一個政治人物到底成不成熟的標準,可是現在姚泓和姚恢之間不僅沒有一條心,反而互相提防,這後麵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