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位於陝西東部渭河下遊、舊潼關縣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一帶,與崤函古道東口的函穀關遙遙相對,守衛著這條古道要津的西口,曆史上因其守望著崤函古道中百餘公裏的桃林而又稱為桃林塞,潼關設於東漢末年,當時的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裏,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的潼關城舊址。
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它的地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北有渭水與洛水會合抱黃河天塹而過,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周圍山連山,峰連峰,穀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的地形,乃是一處極為厲害的天險,單憑人力一時半會兒是絕難攻下的,再加上潼關扼守著洛陽進出長安的唯一一條道路,自漢末以來,潼關就成了挺進關中或是西出西域的關防要隘。
此時王鎮惡的大軍還沒有到潼關城下,而檀道濟的軍隊因為走黃河水道反而要比他快了一些,剛剛趕來潼關的魯公姚紹一得到檀道濟的軍隊即將進到潼關之地,他立即便下令潼關中的大軍出動,想趁著晉軍遠來疲憊,來個突然襲擊。
潼關之中新近增加了五萬大軍,姚紹當然不可能全部帶出來,但是為了打敗這支晉軍,他也帶了大部分的人馬排成陣勢,向剛剛渡河的檀道濟所部逼來,檀道濟一看敵軍勢大,暫時還不能與之相抗衡,那就隻能先被防守了,盡管後秦軍隊的攻擊很是犀利,可是檀道濟就是死守大營不出,以營地對抗姚紹的優勢軍力。
姚紹一看初戰不利,這心裏的火馬上就來了,要說此時姚紹雖然身為後秦軍方第一人,又統領了全國的兵馬,可要是他連劉裕手下的這一部人馬都拿不下,將來又怎麼抵擋劉裕的進攻,因此他心下一怒,立即下令強攻。
可惜檀道濟的防守那是真叫一個滴水不漏,等到後秦的軍隊都有些心浮氣燥,士氣下降時,他突然指揮營地的大軍出擊,檀道濟與沈林子也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北府軍不愧為天下強軍,這結果自然是大破秦軍,戰後統計戰果,後秦在這一戰中戰死與被俘虜的降卒差不多有幾千人之多,姚紹落敗之後晉軍連連追趕,他也沒有回到潼關城內,而是跑到離潼關不遠的定城(今陝西華陰縣東)拒險而守。
潼關之地乃是一處多重防禦陣地相聯合的險地,後秦軍隊雖然丟了潼關關城,可是潼關周圍還有其他的據點,定城就扼守著潼關西麵的禁溝,可以說隻要定城沒破,這潼關城還是沒有徹底東到晉軍的手中,萬一後秦軍隊穩定住陣腳,還是可以卷土重來的。
退守定城之後,姚紹召集手下的將官,對他們進行分析,“檀道濟他們的兵力不多,而且又是孤軍深入我國腹地,所以他隻能加強營壘固守,等待後續的援軍,他是不敢主動出擊的,所以隻要我們分兵幾路,切斷他的糧餉供給之路,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坐在這裏生擒他。”在場的其餘將領也覺得姚紹的話很有道理,紛紛讚同,不久前戰敗所導致的士氣下降也有所回升,軍心也穩定下來。
會後,姚紹就命手下的姚鸞出兵阻擊晉軍的糧道,姚鸞是主將,自然不會輕易出動,他就讓前些日逃回來的弘農太守尹雅戴罪立功,可是檀道濟他們早有準備,在糧道周邊埋伏了很多精兵,尹雅一來又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第二次做了晉軍的俘虜,本來就晉軍是要殺了他的,隻是這小子嘴巴能說會道的,“我前不久被俘就應當被殺,幸虧運氣好才得已逃脫,能活到今天,就是死也心甘情願,可是漢人和夷人雖然民族不同,但君臣之間的大義卻是一樣的,晉國既然可以出於大義興兵遣將來伐我後秦,為什麼不讓秦國有守節的大臣呢。”他這一番話又打動了在場的晉軍之中多位大將,就得已免死。
晉軍雖然攻下了潼關城,可是城下還是有著後秦的軍隊駐紮,就如哽在喉,不吐不快,檀道濟與沈林子一商議,決定拔了這一棵後秦的釘子,三月四日晚上,沈林子率領精銳的士卒趁夜突襲姚鸞的大營,而姚鸞也沒有絲毫防備,倉促之間,後秦的幾千大軍全軍覆沒,就連姚鸞本人的人頭都成了晉軍的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