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屈從感使得斯洛伐克人特別渴望獨立和擁有自己的國家。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肢解,斯洛伐克人曾建立一個“獨立國家”,但這個“獨立國家”臭名昭著,是納粹利用斯洛伐克人的民族主義製造出來的一個傀儡政權。上個世紀80年代末劇變後,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便開始就國家權力分配問題進行討價還價,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國際法的主體。於是,他們主張用“捷克—斯洛伐克”為名取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92年6月議會選舉後,兩個對國家結構和經濟轉型問題持截然不同觀點的政黨分別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勝出。在協商不成的情況下,兩黨領導人達成解散聯邦的協議。1993年,斯洛伐克獨立,圓了自己千百年的國家夢。當時,斯洛伐克人普遍認為,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的主要原因是捷克人不願意給予斯洛伐克人以平等的地位。
國家已獨立,心結卻未了
雖然獨立成國,斯洛伐克在中東歐仍是一個小國,與鄰國不是一個量級。小國自然有小國的心態,一個長期生存在壓抑陰影下的弱小國家更是如此。對斯洛伐克來說,與匈牙利的關係仍是難以釋懷的心結。斯洛伐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就是匈牙利族,2010年占9.5%,約51萬人。斯洛伐克境內的匈牙利族人非常看重馬紮爾人(匈牙利人)的民族文化特征,代表匈牙利族人利益的匈族聯盟黨的一些領導人甚至提出匈族聚居區應實現自治的要求,同時加強與匈牙利倡導民族融合的政黨青民盟合作。這加劇了斯洛伐克人對匈牙利少數民族的不信任。斯洛伐克的民族主義有所增強,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反匈情緒。在2010年議會選舉中,就有極端者提出,要警惕斯洛伐克南部邊境的斯拉夫人被匈牙利人同化的危險,讓匈牙利族人離開斯洛伐克,回到多瑙河南岸去。
斯洛伐克人中這種極端民族主義極大地影響了同匈牙利的關係,2010年兩國議會圍繞斯洛伐克境內的匈牙利族人國籍問題上對峙,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近幾年來,匈族聯盟黨領導人的行為方式趨於激進化,導致在2010年議會選舉中未能進入議會。2009年新成立、而今參與執政的橋梁黨則主張多民族和平共處和睦鄰友好。由於曆史上的原因,斯洛伐克人對境內的匈牙利族人和相鄰的匈牙利有著較強的防範心理。2010年我觀察匈牙利議會大選時,匈牙利朋友告訴我,鄰國中就屬斯洛伐克對大選的結果最關切。的確,在大選結果發布會上,除了匈牙利各大媒體之外,來自國外的也隻有斯洛伐克電視台。我問匈牙利朋友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斯洛伐克人特別關心匈牙利不同政黨特別是獲得大選勝利的政黨對斯洛伐克的政策有什麼變化。
其實,匈牙利族人的國籍問題對斯洛伐克來說並不是什麼傷筋動骨的大事。畢竟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回歸了歐洲,都是歐盟、北約和申根區的成員。關鍵在於那種屈從感、那種追求平等、獨立的渴望,這是一個千年積成的心結,斯洛伐克人想解一時也解不開。可是,回歸歐洲的客觀現實又要求斯洛伐克人必須丟棄這個心結,這是斯洛伐克人麵臨的另一個艱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