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潛水蛙女生涯苦 為撈海參嫁不得(1 / 1)

海中極品數海參,

延年益壽作貢品。

可憐鄰家撈參女,

年逾二八嫁不得。

18世紀後半期,中國與南洋的貿易出現了以和樂島和望加錫為中心的兩個新的貿易興盛區。令人深感興趣的是,在以這兩個中心為依托展開的中國與菲律賓群島南部和印度尼西亞群島東部地區的貿易中,海參貿易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數據,在18世紀30年代,每年從望加錫運往廈門的海參就達3000-4000擔。18世紀末,這一數據上升到6000-7000擔。

進入19世紀,中國和南洋的海參貿易進一步擴展。到19世紀60年代的同治年間,中國每年從南洋進口的海參數量約在15000擔左右。同治末年突破20000擔,光緒中期突破30000擔,到光緒後期則一度突破40000擔。

在古籍中有關南洋海參市場的記載,最詳盡的要數王大海的《海島逸誌》。王大海為福建南部龍溪(今福建龍海縣)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科舉落第而隨同鄉前往印度尼西亞,留居當地近10年。他曾入贅三寶壟甲必丹家,足跡遍布印度尼西亞各島嶼、港口。成書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海島逸誌》就是他在印度尼西亞留居時所見所聞的記錄。王大海在該書中詳細記錄了以望加錫為中心的印度尼西亞東部群島海參產地的情況。

武乞氏居於望加錫……土產幼布、海參,二者為西洋最。

苗厘居於外南旺之東……其地當巴國之極東,四麵大海,浮嶼羅布,中多石洞,土產燕窩、海菜、魚翅、海參、翠羽。

武敦居於望加錫之南,與息門相近……土產長藤、蘇木、海參、鶴頂、龍涎香。

知汶在尾陳之極東……土產香木、丁香、木香、蘇木、海參、海菜。

安汶在巴國之東南……土產海參、丁香、老孝、鸚哥、霧鳥、花油、盒蜜。

萬瀾在巴國極東南之地……土產海參、玳瑁、沙金、珍珠等物,其浮嶼屬國尚多。

澗仔低在巴島極東南地……土產海參、玳瑁、沙金、珍珠,其屬國有七。

在《海島逸誌》一書中,王大海還對當地海參的品類和生產作了如下的描述:

海參,海底蟲也。形如長枕,長尺餘,柔軟如絮。煮鹽水曬幹,使幹隻二三兩。水愈深則海參愈多而愈美。名狀至多,以刺參、烏縐為最。

在國內,民眾對海參的認識和食用也越來越普遍。而在梁章钜的《浪跡叢談》一書中,我們則讀到了如下一段極其生動有趣的記述:

餘撫粵西時,桂林守興靜山體氣極壯實而手不舉杯,自言二十許時,因縱酒得病幾歿,有人教以每日空心淡吃海參兩條而愈,已三十餘年戒酒矣。或有效之者,以淡食艱於下咽,稍加鹽酒,便不甚效。有一幕客年八十餘,為餘言海參之功,不可思議。自述家本貧儉,無力購買海參,唯遇親友招食,有海參,必吃之淨盡,每節他品以抵之,已四五十年不改此度。親友知其如是,每招食亦必投海參,且有頻頻饋送者,以此至老不服他藥,亦不生他病雲。

梁章钜為福建人,清嘉慶壬戌(1802)進士,曾出任廣西巡撫。以上所引為他在廣西任內的經曆。由此足見當時我國民間社會對海參認識的普及以及海參消費市場的廣大。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