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少小出家老來歸 嘉庚海外揚名威(1 / 3)

華商領袖陳嘉庚,

海外經商財源發。

身為玉石豈作瓦,

集美育才遍中華。

位於福建省南部的廈門市,是一座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的海港城市,在它的郊區集美鎮,有一處黌舍群立、蔚為壯觀的學府勝地――集美學村。這裏,學校體製完備,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充實,學習條件優越,是國內著名的綜合性學村,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地也都享有盛譽。

這個培英育才的教學園地的創建人,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閩商陳嘉庚先生。

陳嘉庚,字科次,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村。17歲南渡新加坡,後經營米店、橡膠、菠蘿、皮革等業,是南洋著名的華僑實業家。陳嘉庚先生早年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抗日戰爭期間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抗戰勝利後,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新中國建立後,陳嘉庚回國定居,積極參加祖國社會主義的各項建設,被毛主席讚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陳嘉庚出生於一個華僑世家,他的伯父和父親都是華僑。陳嘉庚幼年時,父親陳如鬆在新加坡經商,他是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的。1882年,8歲的陳嘉庚踏入校門,在家鄉南軒私塾就學,學習四書、五經之類,所獲無多,對古文和報刊文字僅能一知半解而已。

1890年,16歲的陳嘉庚應父之召,渡洋來到新加坡學習經商,從此開始了商人生涯。其父在新加坡開設順安號米店,並投資房地產業,米店由族叔負責管理經營。陳嘉庚來到後,就在米店協助族叔管理銀錢貨賬,兼任文書。兩年後,族叔回國,陳嘉庚接任米店經理兼財務。

對於陳嘉庚來說,商界深淺莫測,時有風險,起初他很不適應。但他沒有畏縮,抱著盡職盡責,為父分憂的信條,憑著勤快和聰穎,終日仆仆於事業,並利用經營業務之機,努力提高文化水平,積累商業知識,磨煉經商技巧。這樣一年下來,他不僅很快適應了複雜的商界環境,而且把米店經營的有條有理,贏利五六千元,初步展示了自己的經商才能。

1893年秋,陳嘉庚奉母命回家鄉完婚。他在家小住近兩年,一麵經營漁業,一麵從師補習中文。1895年夏,他再次南渡新加坡。在他的精心營運下,陳家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除米店規模不斷擴大外,還開有菠蘿罐頭廠一所,菠蘿園數百英畝。以後又增設了鐵店、酒吧間、白灰店等,實有資產30多萬元,成為當地富商。

1900年冬,陳嘉庚返鄉葬母,並守孝三年,這期間還在廈門營建房屋。1903年,當他重抵新加坡時,陳家已遭重大變故。原來在這三年中,陳氏產業無得力之人經管,父之妾蘇氏母子又背地任意支取錢財,賭博揮霍掉十餘萬元,弄得企業資金周轉不靈,普遍衰退,人心渙散,虧損達25萬元之巨。陳家已由勃勃大起的“中興之家”一下子衰落下來,負債累累。目睹這淒涼蕭瑟景象,陳嘉庚痛心不已,真想一走了之,自立門戶,但想到父親無依無靠,束手待斃的窘境,又於心不忍。於是他咬牙留了下來,接手收拾這個爛攤子。他把一些業務停頓下來,出賣部分空地和一個罐頭廠,還清了貨賬,順安米店也保住了。不料到1904年初,由於米市生意不景氣,債主時常登門逼債,順安米店再也維持不下去了,隻好宣告倒閉。此時尚負債20多萬元。

家業的敗落,並未使陳嘉庚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反而激發了他重振旗鼓,替父還債的堅強決心。從此他獨闖商場,運用以前積累的經驗,把握商情,抓住時機,終於走出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新路。他看準當地盛產菠蘿,菠蘿罐頭在歐美市場旺銷,而罐頭生產周期短,原料采買可以賒賬,不需巨額流動資本便可獲利,於是當機立斷,集資7000元,趕在夏天菠蘿罐頭生產旺季之前,創建了一菠蘿罐頭廠,號曰新利川。不久,他又接管了父親與人合夥經營的菠蘿罐頭廠――日新公司。由於他善於調查分析市場供需動向,以“人棄我取”為原則製定生產銷售策略,並狠抓經營管理,降低成本,同時嚴把產品質量關,建立商業信譽,所以辦廠僅3個月,新利川與日新兩廠生產的蘇丹牌菠蘿罐頭便暢銷於市,獲利近4萬元,利潤率比當時最有名的大廠高七八倍,遠居同業老廠之上。

首戰告捷,陳嘉庚開始擴大經營範圍,除了擴大新利川廠房,增添機器設備外,還投資兩萬元增設一家米店,取名謙益。為保證兩個罐頭廠的原料供應,又購地500英畝種植菠蘿,取名福山園,此為當地最大的菠蘿種植園。

1905年夏,日新、新利川兩廠贏利再居同業之上,達3萬餘元。陳嘉庚不滿足已有的收獲,又增設了日春菠蘿罐頭廠,並在廠內兼製冰糖。此後,由於菠蘿罐頭行市下跌,贏利漸漸減少。1906年市價下跌至低穀,陳嘉庚慘淡經營,才保住贏利萬餘元的局麵。他知道菠蘿罐頭的旺銷之日還會到來,但眼下不應坐等,還得尋找新的投資方向。此時橡膠剛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敏感地意識到種植橡膠將大有前途,於是便花1800元買進18萬粒橡膠種子,種在福山園菠蘿叢邊。與此同時,他又入股恒美米店。該店經營加工的熟米,有治療腳氣病的功效,向為華僑喜食,故生意十分興隆。陳嘉庚入股後,擴大了熟米生產,贏利大增,米店16個月獲利16萬元,陳嘉庚也一舉還清了父親的債務。

1909年,陳嘉庚擴大了橡膠種植麵積。他花2.5萬餘元買下福山園附近的500餘畝土地,全部種上橡膠,和福山園連成一片,成為占地1000多畝的大橡膠園。後由於父親去世和恒美熟米廠失火焚毀,他不得不在1910年將橡膠園以32萬元價格賣掉,扣除借欠的17萬元,以餘款另辟兩處新的種植園,栽種了橡膠、樹茨和菠蘿。

1911年春,陳嘉庚到泰國曼穀采購稻穀,聽說當地盛產菠蘿,卻無人設廠製造罐頭。經考察,他認為這是開拓泰國罐頭市場的良好機遇。此時國際市場的菠蘿罐頭價格也開始回升,陳嘉庚抓住時機,僅用一個多月就在泰國建起一座菠蘿罐頭廠,取名謙泰,並在工廠附近築起碼頭、棧房,兼管采購稻穀。不久,一度銷聲匿跡的蘇丹牌菠蘿罐頭又突然在泰國出現,使得新加坡的同業廠商又嫉又羨。這一年,銳意進取、經營有方的陳嘉庚已成為擁有兩處橡膠園、4個菠蘿罐頭廠、1家米廠、1間米店,年獲純利四五十萬元的華僑富商了。

辛亥革命後,陳嘉庚很想親眼看看家鄉的新變化,並打算在家鄉創辦製?廠。他在1912年秋啟程回國,回到福建老家後,便著手創辦?罐頭廠。因當地所產海?不適宜製作罐頭及技術方麵的問題,中途即告失敗,損失了4000餘元。製?廠辦不成了,他便將機器設備就地利用,招廈門友人合辦大同罐頭食品股份公司。這是他在國內投資興辦的第一個企業。

1913年9月,陳嘉庚從家鄉返回新加坡,繼續經營實業。這一年,他在泰國的謙泰菠蘿罐頭廠因淡水變鹹而停辦,但隨即又在新加坡盤入兩家菠蘿罐頭廠,使他的經濟實力在新加坡菠蘿罐頭業中躍居首位,產量居總產之半。轉眼到了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菠蘿罐頭和均熟米因戰局影響銷路不暢,陳嘉庚一下子優勢全無。他沒有灰心沮喪,而是審時度勢,再次改變經營方向。他認定戰時航運業必大有可為,便在1915年先租入萬通、萬達兩輪,從越南、泰國運穀米來新加坡製成熟米,再運往印度銷售,繼而又增租2000噸級輪船兩艘,為英國承運楠木片到波斯灣。一年之間,兩項收入竟至20餘萬,再加上其他企業收入,淨利高達45萬元。1916年,陳嘉庚從租船發展到買船,購置了東豐輪,第二年又置謙泰輪,先自己經營,後租給法國政府,兩年獲租金80萬元。1918年,東豐、謙泰兩輪先後在地中海被德國艦艇擊沉,陳嘉庚的海運事業被迫終結,但得到保險賠款120萬元,扣除購船成本,尚餘60萬元,並沒有受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