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冶遊不歸家,
豆萁本為一根芽。
蓋起會館聚鄉親,
閩中會館聞京華。
明清兩季,福建省各府縣在北京紛紛建立科舉會館,總稱為北京閩中會館。而“閩中會館”則是距今有史可證的第一家商人會館。清人周亮工《閩小記》記載了一件閩中會館的逸事。明正德年間閩人林文纘赴京職,途中遇見正德皇帝武宗,將其兒及一婢女收入宮中。後其兒被武宗拋入水中,被文纘在京的朋友救出。到嘉帝時,放出先帝宮女,那一位婢女也在其中,便到福州會館打聽林的下落。正值林的兒子正寓居館中,應聲出,相見不識。婢曰:“我所詢一老人,名林文纘,”兒大驚,曰:“此乃吾父也。”又問兒乳名,所報不差,知此其奶母也。抱首痛哭,林兒將其養於會館中,不久攜歸故鄉,與其父相認,從其誌,奉佛茹素,終其天年。說明閩中會館建立年久,同籍商人及女眷均可在其中居住。
福建會館,坐落於宣武門大街南頭,大門臨街,後門臨車子營,門牌64號。該館舊為財盛館,俗稱財神館,是盛伯熙祭酒別業。1879年,閩籍大官僚王仁堪購建為福建會館,當時僅有房屋十餘間,即今省館後院,大廳為原財神館舊殿。兩廂正麵則是大戲台,後被拆除,建成南屋七間。東廂南首是大門,直達宣武門大街,為一直道,外建一牌樓,署名“福建會館”,四字為陳寶琛所書。1902年,商部侍郎陳壁,籌資購入直道南北數間破樓,拓地十餘畝;且建成南北兩列房間。南列後,又建房三間;北列後,亦造屋十餘間。至此,福建會館初具規模。
福建會館成立後,閩籍旅京人士利用省館這一得天獨厚的場所,積極組織同鄉人士,開展各種活動,使得福建會館一時名揚京城,在家鄉及國家事務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福建會館是閩籍旅京人士的寓居、娛樂場所。省館初建,南屋七間就專門列為“同鄉三品以上行台”。民國後,鐵路停辦,許多閩籍人士滯留京師,省館成為閩籍旅京人士的寓居之所。一時遷入者,“兀榻爐鼎,分居各炊”。1915年,省館複於西南角擴屋三間,且特意將大廳全座作為“鄉人遊燕之地”。福建會館在成為同鄉寓居之所的同時,還積極組織鄉誼開展各種娛樂活動。特別在朔望及休息日,總有四五十閩籍同鄉在省館聚集一堂,成立詩社,吟詩作對,唱賀答賦。詩社極盛之時,則以榕社、餘社最為出名。元宵佳節之際,省館還舉辦燈節。那時,省館門前車水馬龍,賓客絡繹不絕,館內熱鬧非凡。
其次,福建會館還成為中國近代新式教育及醫療活動的實踐場所。1902年,各省競立學堂,助行憲政。陳壁出麵以省館為依托,向同鄉官紳募捐,請求福建省財政補助及中央政府撥款等,籌金二萬餘元,擴建省館,創辦起“京師閩學堂”,先後聘請汪春霖、周景燾、張琴出任學堂監督,負責管理學堂事務。他們廣招學生,禮聘名師,翻譯家林紓就曾執教於該學堂。1909年,學堂因經費短缺,學生寥寥而停辦。同年,閩籍留學生林誌鈞等在南列三屋籌建起宣南法政專門學校。林誌鈞、程毓亭等十餘人先後登台執教。該校實行夜課製,夜間師生各自“挾書而至”,“燈火瑩瑩,周極一時已盛也”。同時,省館還騰出北列三屋,開辦春明女子中學。省館不僅將館內大部分書籍、儀器、標本、模型及器具等提供給春明女子中學教學之用,還將省館原學堂之所以“醫院租金大部分補助之”之優惠租給首善醫院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