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的情況。然而,河水侵蝕和地質特征並不是形成瀑布的單一因素。沿著斷層進行的構造運動會將堅硬和軟性岩石聚
集在一起,共同形成瀑布。河床海平麵的急劇下降會加強下蝕作用,並使河床上的裂點向上遊方向後撤。依據海平麵、河水流動和地質特征,河落或急流極有可能在河床上出現裂點的地方得到進一步發展。冰川作用已形成很多瀑布,由於冰蝕作用,那裏的河穀深度在不斷增加,而支流河穀被留在較陡的河穀兩側較高處。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座由冰川作用形成的約塞米蒂瀑布,從高為436米的一個懸穀跌落下來。
從河流的時間角度來看,瀑布隻是一種短暫的現象,終有一天會消失。其侵蝕速度是由已知瀑布的落差、水量、岩石的種類和結構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決定的。在某些情況下,由於懸崖或陡坡的溯源侵蝕而使瀑布向上遊退縮:然而有時侵蝕也會產生下切作用而將瀑布所在的整個河段夷為平地。
瀑布的形成即使沒有作為河流侵蝕工具的碎石出現,其基部 也能夠獲得極大的侵蝕能量。這是因為對於一些水量和落差大的瀑布來說,其特征之一就是由瀑布跌落底部侵蝕成的深潭。有時此潭的深度與產生瀑布峭壁的高度所差無幾。深潭最終造成峭壁露出表麵坍塌和瀑布的後退。在一些地方,瀑布的後退也是一個明顯的特點。
瀑布群的形成
瀑布群是如此的讓人為之驚歎,那麼瀑布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瀑布的成因,尤以大峽穀河床瀑布的形成最為典型,是在內外引力相互作用下導致地形差異,由此形成河流水作用的一種階段性河床地貌的表現。其形成因子的作用應該是綜合性的、複雜的。當然在分析其形成因子中,會有主要的或次要的之分,也可說是在一係列特定條件下受到共同的作用,在某一時間階段上的一種必然表現。大峽穀河床瀑布,就是在這樣短距離、高坡降、大水量的情況下,河流水動力作用選擇一定的地質構造部
位能量釋放的一種必然表現形式,也是河流發育溯源侵蝕在現階段時段內、在特定的地形部位表現出的一種必然結果。
當然,瀑布群的形成是有差異的,需要很詳細的考察,具體地分析每個瀑布的形成原因。以西興拉到帕隆藏布彙入口20餘千米的河段為例:
首先,短距離內河道做S形或直角形的急拐彎轉折,大的主體瀑布和相對集中的瀑布群
最容易出現在河床S形拐彎的彎部和直角形轉折的彎部,這種地形突然轉折變化、應力相對容易集中作用,像落差最大的藏布巴東Ⅰ號、Ⅱ號瀑布就出現在河床S形拐彎部位。
其次,短距離內峽穀基岩河床深槽形態發生束放變化的轉折部位,容易出現大的瀑布。如絨紮瀑布就是從相對寬的河床到突然收窄的河床跌落下去,進入更深更狹的基岩河槽的。同時,任何巨瀑下麵必有深潭,它必然會改變河床穀地的形態和水流作用的性質,這也是相輔相成的一種差異,應該說也是參與了瀑布地形的形成過程的。
其三,從藏布巴東Ⅱ號瀑布出現部位的衛星影像圖分析,這裏的變質岩係近東西走向,兩岸產狀是連續的,瀑布的出現主要應考慮是由於河床的急拐彎和束放導致應力相對集中作用所出現
的差異。在絨紮瀑布,據張文敬教授介紹,瀑布的出現與其坐落在橫向岩層中石英岩脈這樣堅硬岩性地層的出現有關係。
其四,藏布巴東Ⅱ號瀑布,也就是大峽穀中最大的瀑布以下一係列小規模的瀑布和跌水的出現,又與河床有許多大塊崩塌堆積的堵塞有關。整個大峽穀中一些河床小瀑布與跌水險灘,許多都與強大的支溝泥石流堆積於幹流主河床上,局部改變了河床坡降造成的差異是有關係的。
綜合來看,大峽穀河床瀑布的形成首先是在內外引力作用的綜合基礎上,然後對具體瀑布作具體的分析,在世界最大峽穀中這樣巨大的水力作用和強烈構造運動作用地區,瀑布的變化性也就決定了大峽穀瀑布必然的青年性、群體性和複雜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