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調慢生活自在鑄今朝君馨閣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劍君專訪(1 / 2)

低調慢生活自在鑄今朝君馨閣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劍君專訪

百味實錄

作者:曲典

有一種成功人士,他們低調生活,很少發聲。盡管舞台燦爛,人生輝煌,站在舞台中央的他們也隻是輕聲說句“謝謝,謝謝大家”,甚至他們不出聲也無動作,卻同樣具備引爆行業動蕩和市場格局變遷的能量。他們就是,在把玩古董,鑒賞珍寶,設計製作,傳承和發展中國古典文化的過程中,催生出來的時代玩主。真正的師出名門,真正的大家風範,真正的一代君子。

古人雲:“學貴得師,易貴得友”,一個人的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就是遇見一位“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好老師,而北京君馨閣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劍君先生,遇見了三位宗師。他的第一位師傅是清宮造辦處著名木器修複鑒定專家溫德源老先生,溫老先生將其一生所學以及造辦處木器秘籍傾襄傳授於他。為日後袁先生傳承清宮造辦處細木作,精細的製作工藝,及對中國古典皇室宮廷家具風格的把握,打下了堅實穩固的基礎。在他少年時期又跟隨師傅結識了一代傳奇君子,中國家具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學習明式家具的收藏與鑒賞,這讓他對中國傳統家具的概念和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控。後來在師傅生病期間又把袁劍君先生托付給朋友陳增弼教授,於是他又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係統地學習了古典家具製圖數年之久。至今袁先生依然堅持手繪製圖,參與家具的設計和製作。

袁劍君先生是當今真正的學院派,他低調從容的生活著,很少提起那些傳奇時代的人物和故事,他從一個每月拿60元工資的學徒,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大師,並且帶領著君馨閣在行業中毅然佇立了近30載春秋。袁先生說:“希望自己在50歲的時候,回頭一看,君馨閣在那裏,70歲的時候回頭看,君馨閣還在那裏,90歲的時候在回頭看,君馨閣依然在那裏!”君馨閣以其強大的文化底蘊和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熱愛古典文化的謙謙君子們的夢想,一直不斷地向前行進,君馨閣要做百年企業,鑄百年夢想。

14~19世紀,西方藝術史給世人留下了“文藝複興”、“巴洛克”、“洛可可”、“巴比鬆派”、“印象派”,也留下了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和《雅典學院》、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凡高的《星空》和《向日葵》,20世紀的“極簡主義”、“概念藝術”、“行為藝術”等,而君馨閣正是中華民族5060年傳統文化,曆史饋贈給今天的中國包豪斯。追溯君馨閣的曆史,如同翻開一冊泛黃的古卷。清末明初,皇室衰敗,一些宮廷匠師紛紛走出皇宮。這些落魄貴族和宮廷匠師們,為了生存,他們在天還沒亮時候就早早出去變賣古董家具等私家收藏,然後換米換麵,維持生計。當時他們的生活狀態和時代背景,促成了“鬼市”的誕生,也就是早市和晚市的前身。那個時代,精神食糧沒有真正填飽肚子來得實在。所以導致很多古董和奇珍異寶的流失,或被販賣於國外,或流落於民間,中華傳統文化在此期間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為了生存和發展,漸漸的在“鬼市”周圍的幾條胡同裏出現了30幾家木器作坊,這裏集中了北京一大批技藝超群的能工巧匠,他們中也包含著從清朝造辦處出來的宮廷匠師。君馨閣就是在這樣的曆史環境下有了最早的雛形,並最終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