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夫妻結緣揚子鱷
百味實錄
提起鱷魚,一般人都會聯想到凶狠恐怖等等字眼,但是在張金榮和韓秀英夫婦眼中,它們卻是溫順可愛的孩子。每年盛夏時節,張金榮每天都要在鱷魚塘裏洗澡、遊泳,每一次都有三四條揚子鱷圍在他的四周,靜靜地看著。和野生鱷魚如此零距離接觸的人,在全世界也不多見。
人鱷結緣純屬偶然
安徽省南陵縣長樂村,是張金榮老人和老伴韓秀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家裏的耕地早就已經交給兒子女兒耕種了,老兩口為了圖個清淨,索性搬到了一片水潭前住下,並且在水潭邊兒圍起了一小塊兒地。而正是這片不起眼的水潭,成就了野生鱷魚和兩位老人的一段特殊緣分。
平日裏,老兩口就在這一小塊兒地上種樹種草,挖挖野菜,或是繞著水潭邊散散步。日子倒也過得平靜安逸。然而30多年前的一天,他家後院的水潭裏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條揚子鱷,這讓張金榮老人心裏十分不舒服,在老人的印象中,鱷魚所代表的形象一直都是冷酷,凶殘,富有攻擊性的。不久後的一天,那條揚子鱷果然做了一件壞事,把張金榮家裏養的鴨子給吃了。
在那個年代,鱷魚和人類相處得並不十分友好。揚子鱷平時以魚、蛙、蚌等為食,而長江沿岸的居民多是漁民。漁民養的魚苗正好成了揚子鱷充足的食物保障。另外,揚子鱷冬天要打洞,進入地下冬眠,這樣一來農民的耕地經常被揚子鱷的洞弄得千瘡百孔。於是,原本應該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人類與揚子鱷成了仇敵,人與鱷的生存空間之戰就此展開。早在上世紀60年代,當地人為了消滅水塘裏的釘螺,預防血吸蟲病,每年都定期向稻田裏噴灑滅螺藥水,這種做法造成了大量野生揚子鱷因誤食毒水而死亡。
生存環境的不斷縮小,與人類關係的不斷惡化,使得揚子鱷的數量急速減少。到了20世紀80年代,揚子鱷的分布區更縮小到了安徽省南部以及鄰近的浙江省的一小片區域。野生種群數量僅為300到500餘條。那些天,南陵林業局恰好在村子裏宣傳有關揚子鱷的保護條例。張金榮這時才得知:揚子鱷和恐龍同生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啊!現在它已是瀕臨滅絕的國寶!張金榮雖不懂什麼“活化石”,卻已知道了它是國家的寶貝!這位樸實的農家漢子頓時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中:以前自己和村裏的其他人一樣,曾打過大鱷,還釣過小鱷喂鴨。“這個工作是盡義務,沒一分錢報酬的。”林業局同誌話音剛落,張金榮立即說:“誰圖這個呀?你們沒來,我就在這棚中住下看護了。”林業局當即決定聘請張金榮擔任義務護鱷員。
這年初夏,由於近一個月沒怎麼下雨,水潭的水減少了許多。也許是水潭裏的食物越來越不好找了,那條揚子鱷竟然遊到了張金榮家的後門,並且長時間在那裏徘徊著不肯離去。老人覺得不管怎樣,鱷魚住在自家的後院就是一科緣分。從這以後,隻要廚房裏還剩點零星碎肉,老人就會到後院喊上那條不認生的鱷魚。而那條鱷魚呢,有時真的會遊過來,吃下老人喂食的東西。揚子鱷的這種舉動讓張金榮覺得很新奇,通過觀察,他發現外表凶惡的揚子鱷其實跟一般的小動物沒什麼兩樣,他和老伴還嚐試著找些小魚或河蚌丟給揚子鱷吃。這種友好的舉動讓他們和揚子鱷逐漸親近起來。
時間一長,老人還總結出了一套喂食的時間表,每年的五、六、七三個月,鱷魚的食量比較大,幾乎每次老人呼喚,它都會遊出來大快朵頤一番。過了這3個月,揚子鱷出現的次數就會明顯減少,進入冬天就完全失去蹤影。到了第2年春天,才會露麵。掌握了這個規律,老人的喂食變得容易多了。
說起來不是奇聞
日子久了,那條鱷魚儼然成了老人家中的一員,不管在池塘的哪個角落,隻要老人一召喚,它便不客氣地遊過來飽餐一頓。張金榮老人覺得這條揚子鱷是很有靈性的動物,為了方便每次召喚鱷魚,老人琢磨著應該給它起個名字。揚子鱷背後有鰭,渾身鱗甲,頭尾很像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老人給這條揚子鱷取了個名叫張龍。看來這條鱷魚對這個氣派的名字很滿意,老人一叫它馬上就會遊過來。天長日久,揚子鱷居然能熟悉張金榮夫婦的聲音。他們在塘埂上說話,揚子鱷會把頭從洞穴中伸出,睜著眼睛看著。夫婦倆若是一天看不到揚子鱷,心裏就空蕩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