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曆者講述抗美援朝支援前線往事
百味實錄
作者:邢大軍據《人民政協報》黃新原
從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算起,已經過去了60個年頭,直到今天,一提起捐飛機,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仍然是常香玉……回望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我們今天仍然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回憶。日前,作為那段往事的親曆者,黃新原先生收集、整理了散見於不同記載中的資料,為我們還原了當年捐飛機的動人故事。
半年,捐了多少飛機?
1951年6月1日,以郭沫若為主席,彭真、陳叔通為副主席的全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的統一領導機構——“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號召全國人民捐獻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在抗美援朝戰場,我軍所用的都是蘇製米格15戰鬥機。一架這樣的飛機,按當時舊幣需十幾億元(相當於新幣十幾萬。按那時生活水平,五口之家一個月50元左右新幣即可生活),這對於常香玉一個私人劇社來說是天文數字。當時的西北局書記習仲勳知道此事後給常香玉出主意,讓她“用向誌願軍贈獻戰鬥機的名義進行捐獻演出”。常香玉賣掉運輸卡車,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積蓄,半年義演180多場,共捐款15.2億元,超額完成了捐獻飛機的心願。至今她捐獻的那架戰鬥機仍在。
筆者曾就捐飛機的事訪問過幾位老人,當年他們都是二三十歲的年紀,記憶極為清楚。據講,當時“通告”說,誌願軍的戰鬥力打擊敵人沒問題,就是缺重武器,所以才號召全國人民捐飛機、大炮。當時的提法是,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增加生產、增加收入,用增加的收入去買飛機、大炮。所以大家就把這件事濃縮成一個口號:“捐飛機”。
飛機命名的由來
常香玉所捐的飛機,當時被命名為“香玉劇社號”。這樣的命名方式在後來的中國,除了“毛澤東號機車”等個別情況外,都不被允許。但在全國踴躍捐飛機的形勢下,卻被用得很普遍。這對提高各地各界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當時,不同的團體,不同的單位都為能獨立捐獻一架能自己命名的飛機而受到鼓舞。北京當時各界就分別發起捐獻“石景山工人號”、“北京鐵路工人號”、“中國店員號”、“北京農民號”、“北京東郊人民號”、“魯迅號”、“教工號”、“人民電影號”等。西安市工商聯號召捐獻“西安工商號”。
山西李順達互助組向山西全省農民建議捐獻“愛國豐產號”和“新中國農民號”;上海鐵路局職工代表會議號召全體職工捐獻“上海鐵路工人號”;上海頤中煙廠職工捐獻“頤中工人號”;皖北地區工人決定捐獻“皖北工人號”;皖南地區少年兒童發起捐獻“皖南少年兒童號”;中南地區花紗布公司全體職工發起捐獻“中南貿易號”;武漢市鄂南電廠職工發起捐獻“電業工人號”;武漢工商界發起捐獻“武漢工商號”;廣州市各界人民發起捐獻“廣州工人號”、“廣州婦女號”、“廣州學生號”、“廣東學生號”、“廣東銀行號”;湖南長沙市居民和工商界發起捐獻“長沙居民號”、“長沙工商號”;瀏陽縣立中學發起捐獻“瀏陽號”;成都首屆婦女代表大會發起捐獻“成都新婦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