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帥張學良去台灣

百味實錄

當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飛上藍天之時人們無不為之驕傲和自豪。但卻少有人知道她們的主教練王賜九。王賜九,土家族,湖南省慈利縣溪口鎮勤中山寨人,清末名將王子斌之孫。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新中國成立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第一航校戰術助教,後任空軍第一師中隊長、副大隊長、作戰科長兼飛行檢查主任、機場副站長等職。

每天帶飛30餘次,從不叫苦

1951年,王賜九所在的空軍十三師三十八團接受了上級命令,要求對第七航校的13名接受過初級訓練的女飛行員進行強化訓練,擬在次年“三八”婦女節編隊飛行,到天安門上空接受毛主席和中央首長的檢閱。王賜九和楊寶慶、金逸群被選為教員,因為他們三人都是留美回國在“飛虎隊”參加過抗日戰爭的飛行員,飛行時間都在3000小時以上,不但技術過硬,而且年紀都在35歲以下。接受任務後,王賜九便積極行動起來,先是和楊寶慶等人各駕一架運輸機,將13名女飛行員接到了成都訓練基地。訓練隊將她們分為三組。王賜九除全麵負責外,還兼任第一組的教員。

王賜九認為,要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讓飛行員飛上藍天,必須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法。為此,他采取了三個措施:一是把理論課帶到飛機上,讓資深機械師對照實物向學生講解飛機的構造特點、部件性能、操作要領、一般事故的起因和緊急處理手段,他自己則現場操作示範,以便學員鞏固所掌握的知識。二是針對女性膽子較小的特點,消除受訓女隊員的顧慮和畏縮情緒。三是結合女性的耐力和生理特點,因材施教。

在訓練過程中,教員了解到對女飛行員的起落訓練不能連續超過7次,總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據此王賜九大膽提出,改連續起落為分段進行,循序漸進。這樣一來,教員十分辛苦,每天帶飛30餘次,在機上要待7小時以上,夜晚還得講評,累得骨頭都像散架似的。但是,為了女學員有優異的表現,王賜九從不叫苦。艱苦訓練了一個月,女學員都通過了考核,基本具備了放單飛的條件。

單飛初勝,走了一段艱辛的路

恰在此時,朝鮮勞模代表團來到成都,參觀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的訓練。他們在機場聽完情況介紹,有一位代表突然提出要乘女飛行員駕駛的飛機上藍天。西南軍區空軍於政委問王賜九有無把握,能否保證安全。王賜九和其他兩位教員研究後,決定由秦桂芳和伍祝迪兩名女飛行員來完成這一任務。

誰知,臨起飛時,朝鮮客人“呼啦啦”一下上了7位,這可把王賜九和其他同誌驚呆了。但兩名女飛行員沉著鎮定,她們按操作規程發動了飛機。飛機向前滑去,然後斜插藍天,展翅飛翔,動作極其機敏、優美。當飛機返回地麵後,朝鮮代表都蹺起大拇指說:“中國女飛行員真了不起!”但是,從單飛到編隊,仍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為此,王賜九帶領其他教員科學地安排了訓練課程。經過一個星期的苦練,學員們考核合格。1952年2月下旬,受訓的13名女飛行員編成6個機組,由她們自己擔任正、副駕駛員,駕駛6架“裏——2型”運輸機,滿載100餘名女空地勤學員,從成都順利飛抵北京西郊機場。休息半天後,她們立即按表演規定的飛行航線進行訓練,並接受空軍總部派來的蘇聯顧問的檢驗。蘇聯顧問隨機觀察了試飛情況後說:“很好,可以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