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世紀40年代的張恨水 數次撰文悼念故友陳獨秀(2 / 2)

歪詩六絕。取境不高,可說是打油,但對老先生,絕無油意。正是林黛玉說的:“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吹皺一池春水”,未免“底事幹卿”了。

魯迅1936年去世,“死了五年”,指1942年紀念魯迅的活動;“我們不害政治病,也不怕人家說恭維倒黴蛋。”張恨水坦言願意為陳獨秀這樣的“倒黴蛋”寫點悼念詩。張恨水一口氣寫了六首古體詩,明言“吊”陳獨秀。這六首詩,寫在陳獨秀去世一個月的時間裏,說明張恨水同情老鄉的處境,有別人既然默默,不妨自己說幾句之意。“底事幹卿”,明言自己或許是多管閑事,做了得罪人的事。

他評價了陳獨秀的文字風格

1944年,在陳獨秀去世兩年後,張恨水寫了第三篇悼念陳獨秀的短文《陳獨秀之新夫人》,回憶他1938年見其伉儷時的情景,重點寫陳獨秀的新夫人潘蘭珍:

陳仲甫先生,名不新,而以獨秀字傳。先生懷寧人,住獨秀峰下,故字。先生原習舉子業,幡然省悟,事革命,繼更積極。原有家庭,先生自亂之,兩子均橫死……據傳聞,先生在獄時,常有一少婦自上海來探視,曆久勿輟,即先生之新夫人也。

“住獨秀峰下,故字”,張恨水不知道陳獨秀並不住在獨秀蜂下。“原有家庭,先生自亂之,兩子均橫死。”對於陳延年、陳喬年二烈士的壯烈犧牲,張恨水身在國民黨統治區,隻能含糊其辭。“宴會間,先生議論縱橫,暢談文藝(先生早諱言政治思想矣),夫人則惟傾聽,不插一語”。陳獨秀在酒桌上坐主席,談笑風生。“年可二十許”,說明潘蘭珍過得很好;潘蘭珍不說話,偶爾張恨水問她幾句,就聽出了潘蘭珍“操吳語”(江蘇南通古代屬吳)。

“唯段錫朋先生一人參與執紼”,指段錫朋專程自重慶來江津參加了陳獨秀的安葬儀式。陳獨秀去世時,兒子陳鬆年夫妻及女兒在側。潘蘭珍在陳獨秀去世後,為生活所迫,嫁給一位國民黨下級軍官,1949年在上海去世,年僅42歲。

1946年5月19日,張恨水在搬回北平的《新民報》發表了《懷獨秀山民》短文,這是他在短短的四五年裏,寫的第四篇悼念陳獨秀的文字,重點評價了陳獨秀的文字風格、革命精神以及被青年人擁護的原因。

這篇短文,是張恨水對於陳獨秀文筆的評價。他認為,陳獨秀的文筆較差,但相對於他的革命精神而言,是次要的,不影響其當時在青年人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