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股市崩盤為什麼是買藝術品最佳時期(1 / 2)

股市崩盤為什麼是買藝術品最佳時期

藏界萬象

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曆了數年的黃金發展期,但是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彼時與金融危機過後的當下,依然沒有人評估過中國藝術市場泡沫的風險。如果說這次中國股災引發了人們對金融危機的恐懼,那麼,對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說,也是一次值得反思的機會。

2014年11月,華誼董事長王中軍以6175.5萬美元(人民幣3.77億元)高調收藏梵高的畫作《雛菊與罌粟花》,我們當時就說,高價收藏梵高頗有些值得玩味——

1990年5月15日梵高創作的油畫《加謝醫生的肖像》在美國紐約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給日本一位收藏家,時間點頗為巧合的是,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經濟崩潰。

中國不是日本,但近期金融市場出現的異常波動,讓許多人第一次感受到資產泡沫破滅潛在的巨大風險。25年過去了,日本藏家收藏的梵高作品仍然是梵高的最高拍賣紀錄,顯然,如同資本市場的投機一樣,踏錯了時機,藝術品收藏也會成為一個糟糕的投資;而當資產價格洗牌時,便是投資藝術品最好的時機。

從供給的角度看,經濟危機出現時,一些難得一見的佳作會出現在拍賣場上。藝術品市場有一個“3D”定律,當有“Death(死亡)”、“Divorce(離婚)、“Debt(債務)”發生的時候,“Debt“就會引發藝術品換手。

一個經典的案例是,2008年美國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不久,由於要麵臨巨額的債務以及不斷纏身的訴訟官司,雷曼公司的CEO理查德·富爾德和太太凱瑟琳·富爾德不得不考慮出售他們收藏的藝術品。凱瑟琳·富爾德一直是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同時還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理事。這次在危急時刻她拿出了16件戰後和當代藝術藏品委托紐約佳士得進行拍賣,最終,這批藏品共拍得1350萬美元。

藝術品價格洗牌後,是藏家們撿漏淘金的機會,市場會自動去莠存良,原來混亂的市場中難以辨別的優秀當代藝術家將浮出水麵,而藝術家中的殘兵弱將們將被迫出局。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當代藝術市場出現了太多的大同小異而價格增長速度如旋風般的藝術家。曾經被過度追捧的藝術家Anselm Reyle(安塞姆·雷爾)和Matthias Weischer(馬蒂亞斯·維斯切爾)就是例證。2000年代中期,他們非常受投機藏家歡迎,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他們的拍賣價格便一落千丈。

2007年,Reyle的5件作品在拍賣會錄得25萬美元,並創下63.4萬美元的個人紀錄。可到了2013年,Reyle隻有一件雕塑作品在拍賣會上超過了25萬美元,而畫作的最好紀錄則隻有13.1萬美元。Weischer 創作於2003年的作品《牆》曾於2006年在蘇富比賣出12.5萬美元的價格,2008年卻遭遇流拍,三年後隻以5.8萬美元再次售出。

這樣的價格走勢,對於收藏者以及藝術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打擊,藝術家可能會因此而被畫廊或藏家拋棄,徹底告別藝術市場。

世界最富有的藝術家達明·赫斯特,就在金融危機前的過度炒作中栽了跟頭。他最具標誌性的作品,是那隻泡在福爾馬林裏的鯊魚《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售價1200萬美元。在雷曼兄弟破產的當晚,赫斯特在拍賣市場上售出了2億美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