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國館將緊緊圍繞中法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主題,以藝術家作品展示、藝術品評獎、商務活動及藝術品拍賣為主要內容,以書法、繪畫、攝影、禪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建築藝術等板塊為展示項目,把中國藝術向世界展示,使巴黎國際藝術博覽會成為中國與世界的文化藝術交流平台,使中國各界參展藝術家、參展商通過博覽會得到自我提升,尋得商機,獲得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來源:環球文化網)
田螺山遺址發現我國最早人工種茶遺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日前聯合宣布了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屬樹根,經專家綜合分析和多家專業機構檢測鑒定,被認定為山茶屬茶種植物的遺存,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考古發現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的遺存。
這項考古發現,把中國境內開始種植茶樹的曆史,由過去認為的距今約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
早在1973年,在距今7000年前的餘姚河姆渡遺址中,考古專家就發現一些堆積在古村落幹欄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葉片,並被認定為原始茶遺物。這在當時曾震撼了考古界、史學界和茶學界。2004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與河姆渡遺址相距很近的田螺山遺址距今6000多年前的文化層中,發現了位於幹欄式木結構房屋附近的兩大片原生於土層中的密集樹根根塊。(來源:中國文化報)
200多件拿破侖文物亮相沈陽
208件和拿破侖相關的文物7月10日亮相遼寧省博物館,全麵真實地展現拿破侖跌宕起伏的戲劇人生。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傑介紹,“飛越歐洲的雄鷹——拿破侖文物特展”展出的展品中既包括名家創作的油畫、雕塑等藝術品,還包括拿破侖生平使用過的日常生活品。展覽中,鍍金青銅鷹旗雕塑、拿破侖加冕手杖、加冕壁掛毯等文物,無不展示著拿破侖馳騁沙場的赫赫戰功,以及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威嚴與莊重。
油畫《受傷的胸甲騎兵》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這幅作品體現了拿破侖在舉世聞名的滑鐵盧戰役中失敗的場景。這一作品是由拿破侖三世時代法國備受歡迎的“馬術”主題畫家阿爾弗雷德·德·德勒創作,世界著名奢侈品品牌愛馬仕圖標上的馬,也來源於德勒的作品。
展覽中的拿破侖遺容麵具,是拿破侖的私人醫生弗朗西斯科·安托馬契在拿破侖去世後製作的真實的拿破侖容貌塑像。1821年5月5日,被流放到大西洋的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去世。(來源:新華網)
法大亨歸還中國的文物曾被曝出自盜墓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道,繼2013年6月歸還青銅鼠、兔首之後,法國奢侈品大亨皮諾今年4月秘密向中國歸還四件屬於公元前7世紀(東周時期)的猛禽金首,沒有索要任何補償。弗朗西斯·皮諾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集團開雲集團的掌控者,旗下擁有古琦、聖羅蘭等多個奢侈品品牌。
皮諾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交好,後者是一名亞洲藝術的愛好者。在希拉克的影響下,2000年皮諾花100萬歐元買入4件猛禽金首。此後,他將這四件文物捐贈給了專門收藏亞洲藝術品的巴黎吉美博物館。
2006年時,法國諷刺周刊《鴨鳴報》指出,這些文物是1992年中國甘肅省周朝貴族墓葬遭盜挖時流失的文物。《每日電訊報》報道稱,大約10年前,中國方麵通過一位法國專家對這些文物發出了追索申訴。
2014年,中法兩國同意對吉美博物館和其他博物館中館存的、中國發出追索請求的文物,做一次檢查分析。經過分析,這四件文物的含金量、所使用的技術、表麵塗層等都和北京現存的一件文物一模一樣。
去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法國不希望因為這些文物而影響兩國關係。但是在如何歸還文物上,皮諾卻遇到了難題。因為皮諾已將文物贈與博物館。最終,法國文化部“回溯撤銷”了贈與行為,文物又被返還給皮諾。
據《藝術報》報道,今年4月14日,皮諾親自將四件文物歸還給了中國駐法國巴黎的大使館,沒有索要任何補償,而且對這一歸還行為保持低調,近日才被媒體爆出。(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