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們的把戲(1 / 3)

去年的期酒,正值金融危機影響迅猛之時,於是當年3月份的《紐約時報》經濟版對高檔葡萄酒的超高定價有了一番極為猛烈的攻擊,仿佛高價葡萄酒就是華爾街人人喊打的次級貸款衍生債券。引文如下:“現在很多把高檔酒價格炒到天價的投機商消失了,或者從買方變為了賣方,絞盡腦汁兌換現金以彌補之前濫用杠杆的賭注。那些不假思索就把幾百美元扔在一瓶葡萄酒上的銀行家和交易員,現在都在擔心輸掉自己的獎金,如果不是工作的話。”——筆者竊以為,這個記者David Jolly或許是有點不假思索地把對金融危機的氣都撒到高檔葡萄酒身上了,滿篇的投機、杠杆、賭注,還有彼時基本成為過街老鼠的銀行家和交易員。

此君在文章中列舉倫敦百年老字號的酒商Berry Bros.&Rudd的經理Simon Staples的發言,後者把拉菲推出來舉例——他說在期酒市場上,一箱12瓶的拉菲在2005年這個他“曾經品嚐過的最好的年份”,價格是4000英鎊,雖然接下來的兩年有所回落,但最低也就是2007年的2800英鎊。而他估計,一瓶拉菲的成本也就是10英鎊——由此僅在期酒市場上,拉菲便是20多倍的翻倍。但是Staples並未列出估價原因,這個記者也未試圖加以說明,於是我引用在此隻作參考,拋磚引玉。

相比紐約這位憤怒的記者,2009年2月期法國品醇客雜誌Revue de vin de France對此問題的調查報告——《高檔酒的真實價格》則可信的多。報告選擇了反差極大高檔酒和低檔酒,根據波爾多的“國家農業工程師學院(ENITA)”3個研究者出版的一本研究葡萄酒成本的書《葡萄園指南》( Références Vigne),分別估計了每款酒從葡萄到釀造到銷售的一係列稅前成本,並與2009年的稅後專賣店價格作比——關於稅收,法國商品增值稅TVA19.6%,對高檔商品的價格影響還是很大的,不可忽略。

RVF選取的高檔酒分別來自香檳區、波爾多和勃艮第:香檳王Dom Pérignon 2000(2009年的稅後專賣店價格:129歐元);波爾多“無冕之王”Petrus 2005(4500歐元);《神之水滴》第一門徒所屬酒莊Domaine Georges Roumier釀造的一款 Musigny Grand Cru 2006(1500歐元)——無論名氣或價格,這幾款酒都可以算得上法國經典的高檔酒了。而低檔酒的代表是一個AOC Bordeaux的小酒莊Chateau Carpenet(1.86歐元)。

經過RVF詳細地調查,3款高檔酒的稅前成本依次為:22.28歐元,30歐元和30歐元。波爾多的這家小酒莊則是1.38歐元。

在像《紐約時報》經濟版那個憤世嫉俗的評論員,憤怒地把次級房貸泡沫和高檔酒價格等同起來,質問後者的價格泡沫之前,筆者覺得我們可以先問兩個問題:首先,這近30倍的成本差距何在?對最初的成本而言,一分錢實在是一分貨的,人民幣300塊顯然不同於10塊的質量:具有精致品質的高級酒首先就不能等同於本身資質不良的次級債——而且這顯然不喝酒的經濟記者居然把可品嚐、可陳釀的葡萄酒和次貸債券等同了,這的確是有點讓我不可忍。

其次,這近30倍的成本差距為何可以創造出百倍甚至數千倍的售價差距?這個答案或許是有投機商、有價格泡沫存在,但更多的其實是地攤貨和奢侈大品牌的區別,如果可以再加進一點對金融危機前瘋狂的中國製造的反思,從某個方麵來講,這可以是世界代工廠和研發中心的區別。

數千倍的售價差異,把戲之一:躋身奢侈品

如同市場上存在的一切的奢侈大品牌,拉菲們有了30歐元的質量,是不會按照30歐元來銷售的,因為伊們已經成了奢侈品,於是理同LV那動輒幾千歐元的包——這其實就是拉菲們的把戲之一,躋身奢侈品行列。

躋身奢侈品,Dom Pérignon,品牌推廣是金

路易·威登算是在中國極其知名的一個品牌了,相對於伊那在中國炙手可熱的四瓣花紋的圖騰,其所屬的LVMH集團其實還擁有很多奢侈酒莊的事實就少為人知了,以傳說中的香檳創始人名字命名的香檳王Dom Pérignon便是他們的主打奢侈酒之一,年產500萬瓶。此酒繼承了LV善於行銷宣傳的風格,每瓶成本裏花費最多的單項是市場推廣:請來了刷新了單筆廣告費收入記錄的傳奇超模克勞蒂亞·雪佛(ClaudiaSchiffer)和香奈兒超級拉風的藝術總監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推廣費用每瓶成本達到5~10歐元,決定了此酒成本在17.28~22.28歐元。再加上香檳區頂級酒田和七年瓶陳的品質,如今DomPérignon被很多人列在了喝完了要保存瓶子的酒單之列。於是我突然想到了史玉柱這個營銷神人的腦白金,經過他的廣告洗腦後,大概現在人們送禮還送腦白金——我們的生活其實離不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