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前人對於財富的看法值得我們理解和學習。“對於財富,我充其量隻能把它叫做美德的累贅。……財富之於美德,猶如輜重之於軍隊。輜重不可無,也不可能在後麵,但它卻妨礙行軍。不僅如此,有時還因顧慮輜重,而丟掉勝利或妨礙勝利。”
世界級的時裝大師範思哲擁有令人咋舌的財富,光是他收藏的名畫古董家具,就價值連城。但他除了能親眼看見這些財富外,還能得到什麼呢?一個謎團重重的槍殺,使他的財富立刻變成丁“他人的財富”。最近,他的收藏品在著名的索斯比拍賣行拍賣,所得據說都要捐給慈善機構。這當然是件好事。但要在培根看來,死後損款的人是慷他人之慨,而不是慷自己之慨。“不要把給慈善事業的捐款推遲到死後。”這就是培根的觀點。
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無論你多忙,你總是有時間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曆史學家維爾·杜蘭特希望在知識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幻滅;他在旅行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疲倦;他在財富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紛亂憂慮……
請接受前人們的告誡:不要枉費了你的生命,隻有你擁有快樂的人生,那才是你最大的財富。
人生是如此的神奇,這神靈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浸潤於美之中,我們當然要緊緊地抓住它。這我們是知道的,然而這一點,又常常隻是在回顧往昔的時候才為人覺察。可是一旦覺察,那樣美好的時光已是一去不複返了。凋謝了的美,逝去了的愛,銘記在我們的心中。生活的饋贈是珍貴的,隻是我們對此留心甚少。人生真諦的要旨之一是:告誡我們不要隻是忙忙碌碌,以至錯失掉生活的可歎、可敬之處。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曾經有一個有錢人,每天早上經過一個豆腐坊時,都能聽到屋裏傳出愉快的歌聲。這天,他忍不住走進豆腐坊,看到一對小夫妻正在辛勤勞作。
富人惻隱之心大發,說:“你們這樣辛苦,隻能唱歌消煩,我願意幫助你們,讓你們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說完,放下了一大筆錢,送給小夫婦。這天夜裏,富人躺在床上想:“這小夫婦不用再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們的歌聲會更響亮的。”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經過豆腐坊,卻沒有聽到小夫妻倆的歌聲。他想,他們可能激動得一夜沒睡好,今天要睡懶覺了。”但第二天、第三天,還是沒有歌聲。富人好奇怪。就在這時,那做豆腐的男的出來了,他的手裏拿著那些錢,見了富人,便急忙說道:
“先生,我正要去找你,還你的錢。”
富人問:“為什麼?”
這個男的說:“在沒有這些錢時,我們每天做豆腐,雖然辛苦,但心裏非常踏實。自從拿了這一筆錢,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們還要做豆腐嗎?不做豆腐,那我們的快樂在哪裏呢?如果還做豆腐,我們就能養活自己,要這麼多錢做什麼呢?放在屋裏,又怕它丟了;做大買賣,我們又沒有那個能力和興趣,所以還是還給你吧!”
富人非常不理解,但還是收回了錢。第二天,當他再次經過豆腐坊時,聽到裏邊又傳出了小夫婦的歌聲。
這是一個很平凡的故事,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個啟示:快樂是一種比金錢還要寶貴的,擁有快樂的人生,是充實而又富有的。無論是成了大事或正想著成大事的人,請記住:快樂才是你最大的財富,無論何時,請帶著“快樂”走遠路。
[BT2]4.不以自己之短比別人之長
做簡單快樂的人就是不以自己之短去比別人之長。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那些已經成了大事的人受到人們的普遍肯定。人們也往往羨慕那些腰纏萬貫的款爺或位居高位的大官。但是,像這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過著平常的日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尤其是男人們的內心世界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
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終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燥、矛盾、激憤之中,使他們牢騷滿腹,不思進取,工作中得過且過,和尚撞鍾,心思不專,更有甚者會鋌而走險,引火自焚,走上了危險的鋼絲繩。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蓋了別墅……我本來比他們強,可我卻不如他們風光體麵!對比產生了心理不平衡,而這種心理不平衡又驅使著人們去追求一種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損害別人,自覺接受道德的約束和限製,通過正當的努力和奮鬥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稱道和慶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擇手段,毫無廉恥,喪失道義,膨脹自私貪欲之心,讓身心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中,那麼就必然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後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將陷入難以回旋的敗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