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產前檢查的時間及內容(1 / 1)

為了能更好地度過孕期,每位孕婦必須按照產前檢查常規進行。在懷孕12周左右需開始第一次正式產前檢查,將自己的末次月經、身高、體重、血壓、過去的孕產史及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等詳細資料歸入圍產期保健手冊,並查體,同時完善一係列輔助檢查,包括空腹驗血、B超、心電圖。

(1)第一次化驗抽血的常規項目主要包括

1)血常規檢查:判斷準媽媽是否貧血,正常值是110~160克/升;輕度貧血影響不大,重度貧血可引起早產、低體重兒等不良後果。

2)尿常規檢查:如果發現有紅細胞和白細胞,則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引起重視,如伴有尿頻、尿急等症狀,需及時治療。

3)肝、腎功能檢查:檢查有無肝炎、腎炎等疾病,懷孕時肝髒、腎髒的負擔加重,如肝、腎功能不正常,懷孕會使原來的疾病“雪上加霜”。

4)血型檢查:準媽媽了解自己的血型很重要。如果準爸爸為A型、B型或AB型血,準媽媽為O型血,生出的小寶寶有ABO溶血的可能。另外,如果準爸爸為RH陽性血型,準媽媽為RH陰性血型,生出的小寶寶有RH血型不合溶血的可能。

5)空腹血糖:準媽媽如果發現空腹血糖增高是並發妊娠期糖尿病,要引起高度重視。

6)梅毒血清學試驗: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性傳播性疾病。如果準媽媽患梅毒可通過胎盤直接傳給胎兒,有導致新生兒先天梅毒的可能。

7)艾滋病的血清學檢查:艾滋病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直譯名稱,是嚴重免疫缺陷疾病,病原體是HIV病毒。正常準媽媽HIV抗體為陰性。

8)乙型肝炎病毒學檢查: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發病率最高,妊娠早期使早孕反應加重,易發展為急性重症肝炎,危及生命。乙肝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9)丙型肝炎病毒檢查:丙型肝炎病毒是丙肝的病原體,75%患者並無症狀,僅25%患者有發熱、嘔吐、腹瀉等症狀。丙型肝炎病毒也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

(2)16周左右做第二次產前檢查,相對第一次而言就簡單一些了,常規的檢查項目有,一般檢查如稱體重、測血壓等;產科檢查如聽胎心、測量宮高、腹圍。15~20周的孕婦應常規接受產前篩查,若是高風險的孕婦一定要及時去產前診斷中心做進一步檢查。

(3)20周左右迎來了第三次產檢。此時,應感覺到胎兒在子宮內輕輕蠕動,就像魚兒吐泡泡一樣,這就是胎動。

(4)24周左右是第四次產前檢查。24~28周的孕婦增加了葡萄糖耐量篩查這一項目,所有的孕婦都要參加檢查,目的是為了排查孕婦有無發生妊娠期糖尿病。

(5)28周左右,此後產前檢查的時間改為每2周査一次,這次產前檢查的項目中,產科檢查除常規外,還要了解胎兒的胎方位。一般來說,懷孕滿28周後胎兒在子宮裏是頭朝下、腳朝上的,即頭位,這樣的位置對分娩是最有利的,因為胎頭是胎兒全身最大的一部分,分娩時頭先出來,那麼身體的其他部分大都能順利娩出,如果胎兒頭上腳下或橫躺在子宮裏,那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胎位不正。胎位不正不僅導致孕婦難產,而且會引起子宮破裂,以致危及母子生命,因此在產前檢查時如若確診胎位不正,應設法予以校正——胸膝臥位:晨起和臨睡前各做一次,每次約為15分鍾,做膝胸臥位之前要解小便,解鬆褲帶,先在床上做下跪動作,然後使胸部盡量地貼近床的表麵,大腿與床表麵保持垂直。

(6)30周左右的產前檢查除常規體檢外,要進行第三次空腹抽血化驗。因為隨著胎兒的增大,孕婦身體的負擔日益加重,因此有必要通過驗血了解肝功能、腎功能情況,查血常規了解有無貧血等。在30周左右抽血化驗中增加了一個特殊的項目,即查血液中膽汁酸。之後每2周檢查一次至36周。

(7)孕37周後,進入足月階段,孕婦的全身負擔更加重了,迎來了孕期的第五次常規空腹抽血,以了解全身情況為即將到來的分娩做好準備。此時產前檢查的頻率也更緊密了,正常情況下,孕婦必須每周來醫院產前檢查一次,並且在常規產科檢查中增加了胎心監護以了解胎兒的變化,還有可能進行B超檢查,以了解胎兒、胎盤、羊水等情況。此階段的準媽媽,可開始準備一些分娩用的東西,以免分娩當天太過匆忙,手忙腳亂。

早孕(12周左右):首次建卡。

孕中期(13~27周):每4周檢查一次。

孕晚期(28~36周):每2周檢查一次。

孕足月(37~41周):每1周檢查一次,

孕周>40周:3天檢查一次。

(吳千苗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