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開店篇(1)(2 / 3)

五、獨木不成林,獨店不成市船多不礙江,商多不礙市

一木難以成林,一人開店也不成其為市。所謂市就是集中進行商品交易活動的場所。這也就是說,店離不開市,市離不開店。因為一個孤立的商店是難實現和完成市場的作用和任務的。第二句也是講的同樣的道理。船雖多,但各行其道,依流而行,互相交無礙。商雖多,但各販各的商品,各做各的生意,於市亦無妨。這句話本意在說明,經商販賣活動,乃社會所需要,完全是正當的事。經商的人多,反映了生產發展,流通活躍,並非什麼壞事。而且,商業活動越多,市場越繁榮,又會促進生產的發展。這不僅對每一個經營的商店有利,就是對整個市場的發展也是極為有利的。

六、無商不成市,無市不經商無農市不穩,無商市不適

自古以來,市就是為聚集貨物,進行交易而設置的場所。離開交易,市也就不存在了。但這條諺語所說的市,除了指市場而外,還指城市而言。意思是說,沒有商業就不成其為城市;任何一個城市都有從事商業的人員和店鋪。像漢、唐時代長安城裏專門設有經商的東市、西市。到了近代商業遍布城市,臨街設店,處處可見,充分說明商業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我國自古是以農為本的。把農業看成是一切財富的來源。農業發展了,人民的吃、穿、用就有了保證,市場上的農副產品也豐富,物價也會穩定,農民收入也會增多,購買其它工業品的能力也會增強,這些都是保證市場穩定發展的條件,所以說“無農市不穩”。商業,是專門從事商品流通活動的,它的基本職能就是組織商品交換:一方麵把工農業生產的產品收購儲存起來;一方麵再把收購的工農業產品賣給消費者。同時,商業發展了,市場上的其它行業也才能發展起來。想想看,如果沒有商業這種橋梁紐帶作用,市場怎麼能夠活躍起來,又怎能談得上繁榮發展了。所以說“無商市不活”。

七、市可知治亂,商可見盛衰商富即國富,恃商為國本

這條諺語所說的市和商,都是指商品交易的活動場所。市場是社會經濟活動綜合性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商品,反映了生產的發展;頻繁的交易,反映了人民群眾購買力的提高;好的經濟秩序,反映了社會的安定。所以,列寧曾經說,商業是“經濟生活的試金石”。第二句為王韜所講。王韜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他很重視經濟問題,認為“富強即治之本”,而“富”尤其是“強”的基礎。世界發展到今天,我們更應該學習西方“恃商為國本”,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才能早日跨進發達國家的行列。

八、商是通財路,市是聚寶盆一年能發江湖客,十年難富種田人

以“通財路”比商業,以“聚寶盆”比市場,是十分形象的。“通財路”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溝通財富之路;一是發財致富之路。商業作為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這種地位決定了它的基本職能就是通過“賣而買”的買賣活動來媒介成商品交換。市場,這裏主要指商品交換的場所,也是小商品生產者為買而賣的聚集之地。所謂“市者天地之財具也,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山南海北的商品財富集戶到市場,市場就成了聚寶盆。人們需要的任何貨物,都可以從市場直接取得,而不必親身登山入海去尋求。“江湖客”是指因販運商品而走南闖北、浪跡江湖的商賈。“江湖客”所以富得快。因為他一方麵低價從生產者手裏買進商品,一方麵又高價把商品賣給消費者。“種田人”就大不同了,農業生產周期長,又受歉收影響,賦稅又重,農產品價值又低,一年到頭很難得到贏餘,更無力擴大再生產。這句話雖說有失偏頗,但卻是事實。當然,我們在這裏提出來並不是要重商輕農,而隻是旨在說明商業的主要作用。

九、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

這是荀子的生產觀點。荀子認為,人類群居共處,隻有分工合作,才能滿足生產的需求。所以農民的職責應該是種田,商人應該販運商品,工人應勤於工作。這樣各專一行,也才能提高技藝水平,使“農精於田,賈精於市,工業表器”。荀子是唯物論者,他的經濟思想是積極的,進取的,他認為人是可以認識自然規律的,可以利用自然去創造財富來撫養人民。他主張對整個社會要進行適當分工,從事各種事業的人要各盡其責,農民要盡力種田,商人要善於識別財貨,組織商品流通,工人要盡其技能製造器具,公侯、士大夫要以仁厚盡官職,大家明確分工,各盡其責,才叫“至平”。荀子要求萬物“盡其美,致其用”,這就要互通有無,進行交換,並通過長途販運使四方珍品都能集中到中國來,讓水鄉的人有木材用,山區的人有魚吃,農夫可以用到木器、陶器、鐵器,工商可以吃到糧食、油料。因而他很重視發展商業,提出“修采清,易道路,謹盜賊,平室律(肆),以時順修,使賓旅安而貨財通,一治市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