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開店篇(1)(1 / 3)

? 知商學商經

一、不懂生意經,買賣做不通財貨不流通,請教太史公

“生意經”就是講如何做生意的產理的,是做生意經驗的總結。人們往往把有關做生意的話都稱為“生意經”。某人會做生意,也說某人是個“生意經”。“生意經”雖沒有像佛經、聖經那樣的經典巨著,但卻大量地流傳於人們的口語中。

“太史公”說的是司馬遷。

司馬遷生活在封建統治空前加強的漢武帝時代。

司馬遷認為物質生產與流通都是增殖財富的條件,他突破了“崇本仰末”的觀點,完全肯定工商業和商人的作用。他認為經營工商業不但不可恥,而且有益於社會,理應受到人們的重視。他通過實例充分肯定了商品經濟在貨物流通過程中所起的媒介作用,他介紹了經營過程中的預習行情變化、選擇經營地點、利用當地物產、薄利多銷、經營熱門商品、積存完好物資、加速資金周轉等經營方法,可以說他的《貨殖列傳》是一部古代的《生意經》。一千多年來,司馬遷不僅被作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受到人們的崇敬,而且也作為偉大的經濟學家受到廣大工商業者的愛戴。他的經濟思想對我們今天從事經濟工作也有許多教益。

二、開門七件事,件件連著商經商不懂行,瞎子撞南牆

開門七件事指的是柴火油鹽醬醋茶。其實,開門七件事,隻是為了最起碼的吃飯問題,實際生活比這七件事還要多得多,複雜得多,比如還要有穿的、用的、行的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果沒有這些,人們的生活就會有很大不便,工作、生產就沒法進行。可見,商業工作在國民經濟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切都離不開商業。商業在社會再生產中處於生產與生產、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中介地位,它雖然不直接生產商品,但可以通過自己的購銷活動,一方麵把農業、工業的產品收購起來,一方麵再把它供應給廣大消費者。既為工農業產品打開了銷路,開辟了市場,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又及時、合理地把各種各樣的、質量優良、適合群眾需要的消費品供應給廣大群眾,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

商業是一門科學,外行經營難免要碰壁的。以進貨為例,什麼時候進貨,什麼渠道進貨,進什麼貨,過多少貨,都不能憑主觀願望去決定,而是要根據各類商品的供求情況,質量情況,價格變化情況,以及市場發展動向等各種因素去決定,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商品的滯銷和積壓。銷貨,同樣有一套學問,如何宣傳商品,使顧客產生購貨欲望;如何接待顧客,達到主動、熱情、耐心、周到的標準;如何使用櫃台語言,使顧客感到謙和有禮,親切入耳;如何把帳算得又快又準;如何處理好櫃台矛盾等等。如果購得不好,銷得不快,必然造成商品積壓,占用資金。如此就難以達到經商的目的,必然撞得頭破血流。

三、商盛去本眾,商衰貨不通經商要知商,知商會經商

商業活動過多過盛,就會使更多的人棄農經商,棄工經商,影響生產發展,不利於市場管理;相反,如果缺乏正常的商業經營活動,又會出現賣難買難等問題,同樣也會影響生產和人民生活。這句話是北宋王安石講的。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即便是現在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如果你準備經商,就必須先了解社會的大環境,是否適宜經商。如果你想讓你的商店立足於市,傳名於世,通三江之財,取四海之利,你就得像諸葛亮熟識天下形勢那樣,有淵博的商業知識,既懂行又知市。如了解商業的基本理論,掌握商業工作的方針政策,懂得購銷調存業務,熟悉經營管理工作,根據不同的工作崗位,還要學會本崗位的服務技能。如營業員要學會接待顧客,保管員要善於保管商品,采購員要講究如何使購進的商品適銷對路,會計員要有計算技術和核算能力,如果是決策者還要經常了解市場要求變化情況,研究商品供求規律,做到知行情,知產情,知需情。總之,商業有廣泛的知識和學問,要真正做到“知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隻有不斷學習,深入研究,才能掌握它。也隻有真正掌握了商業知識,才能做到經營方針正,購銷方法活,服務質量高,經濟效益好。

四、商借農而立,農賴商而行七十二行當,不能沒工商

這本是南宋陳亮的話,後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句話比較正確地反映了商同農的關係,實際上是流通和生產的辨證關係。同時,也從另一方麵說明了商業的重要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社會,人們把工商作為末業而加以限製。社會發展到今天,工商業的作用,已為世人所公認。不可想象,如果現在沒有工業商,社會會是什麼樣子;人民需要勞動生產,生活用品無人製造,無處交換,沒有市場,這樣,社會就會倒退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所以說,七十二行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生產工具、技術裝備和原材料,為人民群眾提供日用工業品;商業是從事商品流通活動的,它雖然不創造價值,但卻實現商品生產者所創造的價值,並為生產者縮短買賣商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