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經營篇(5)(2 / 3)

一百五十一、三天沒生意 夥計吃夥計大家都操心 企業出黃金

這條商諺的基本思想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企業沒生意可做,賺不到錢,吃虧的首先是夥計們自己。所以商諺也含有告誡大家好好幹,不要自己砸了自己的鍋這個意思。社會主義積累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隻有不斷增加企業盈利,擴大公司資金積累,公司才有可能有較多的資金用於增加職工工資和擴大各項福利事業:企業也才可能獲取更多的利潤,並把一部分利潤用於發放獎金和舉辦各種福利。所以,如果這樣來分析和理解這條諺語,它對今天我們經管商業企業,仍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企業要辦好,除了有一個精明能幹的領導人外,還要依靠全體職工共同努力。因為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即便是領導者有好的辦法和決策,也還要大家去工作,去落實,一個人能力再強也是包打不了天下的。特別是今天,領導人和職工都是企業的主人,大家都為著一個共同目的,因而更應該注意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的作用。

一百五十二、幹東行不說西行 販騾馬不說牛羊要知隔行如隔山 三句話不離本行

職業要專一,不能挑來觸,這山望見那山高。要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隔行如隔山,不熟悉的行業,不但話不好說,生意更不好做,否則就要說外行話,做外行事。因為,不通行情,不懂商品,做起生意來容易出問題,甚至還會上當受騙。隻有立足本行,做自己熟悉的生意,才能做得巧,做得好。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業學問,都有自身的特有規律。不掌握某個行業的專業知識和特有規律,即便是在其他方麵再有本事的人,也是難以駕馭某個行業的。就經商而言,也是這個道理。不懂商業知識,不通經商之道,是無法做生意的。人們熟悉的薑子牙,在他未得誌前曾做過幾趟生意,但沒有一趟做成的。第一趟,他編了一擔第籬挑到朝歌去賣,但因朝歌人不用第籬,結果跑了一整天一個也沒賣掉。第二趟他磨了一擔麵粉到朝歌去賣,結果因被驚馬衝倒,又遇著狂風吹走了麵粉,一斤也沒賣成。第三趟,他借別人酒店賣肉,但因時值三伏天氣,豬羊肉都腐敗了,無法賣掉。第四趟,他去販運牲畜,又碰上天旱無雨,政府不準牲畜進城,他因違犯規定,牲畜全被政府沒收了。薑子牙何以一趟生意都做不成,其原因就是因為,他雖有將佐之才,但不懂得做生意的知識,缺乏經商才能。比起輔佐周武王建功立業來,經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小事是小事,但外行也是經營不了的。可見,隔行如隔山呀!三句不離本行體現了對本行業的熱愛,熟悉和習慣性,常有褒獎之義。既然是經商,就必熟悉商業工作情況,懂得經商門路,習慣於從經商之道來考慮問題,因而說話、處事難免要表現出經商者的特點來。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也隻有熟悉本行業的人,經常想著本行業工作的人才能有這樣的表現,所以,在多數情況下使用這句話是含有讚賞之意。不過有時也用這句話形容某些目光短淺,考慮問、題囿於成見的人。

一百五十三、莊稼人不離田頭生意人不離櫃頭

吃那行飯,做那行事。幹那行要專那行,精那行,為那行堅守崗位。守職盡責。做莊稼的崗位在田頭,人在田頭才能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及時澆灌,及時鋤草,及時施肥,不違農時,這樣才能保證農業豐收,多打糧食。做生意離不開櫃頭,身居櫃頭才好迎接顧客,取拿商品,才能了解市場,了解需求情況。從而組織回適銷對路的商品,擴大銷售,把生意做好。所以,商業人員一定要認識到櫃台這個陣地的重要性,無論是商業領導幹部還是普通職工,都應主動地、自覺地常去櫃台,站好櫃台,發揮站櫃台在經營中的作用。

一百五十四、唱戲的腔 賣麵的湯會賣會修 買賣不丟

戲演得好不好,演員的唱腔是第一位的。所以,無論是解放前的優伶名角,還是現在的名演員、歌唱家,幾乎都是以優美動聽的唱腔而蜚聲藝壇,吸引了廣大的聽眾。以此比喻賣麵食,意思是說,要想使麵食賣得快,賣得多,關鍵在於要有鮮湯。賣麵食有這個問題,其它行業的商品也有這個問題。這條諺語正是教我們要從中受到啟示,懂得在出售任何一類商品之前,先要了解顧客對這類商品最為關注的是哪方麵的問題,然後再從這方麵下功夫,學本領,做好工作,以滿足群眾的需要。營業員隻要用心好學,做到會賣會修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如果賣什麼的會修什麼,顧客就感到很方便,在這兒買東西也會很放心,這裏的生意必然會興旺起來;如果一個商店的營業員,絕大部分都能做到會賣會修,這個商店的生意必然會興旺發達,顧客盈門,這樣的買賣豈有丟掉之理!所以,“會修”就相當於唱戲的“腔”,賣麵的“湯”。隻要,會賣會修了,何愁生意不好,生意不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