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經濟學有什麼關鍵詞,那麼機會成本顯然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經濟學家時時刻刻都保持著對機會成本的警覺。因為隻有考慮機會成本,才更有利於做出明智的決策。但是,大多數缺乏經濟思維的人,往往關注於會計成本而忽略了機會成本;這不僅不利於人們明智地決策,甚至會讓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某些現象充滿不解。
中國的勞動力廉價嗎
勞動力豐富且廉價,長期被一些人認為是中國製造產業的競爭優勢所在。中國的勞動力之所以廉價,是因為勞動力數量龐大,每個勞動力在其崗位上的機會成本(他進入其他崗位所獲得的收益)很低的緣故。若我們站在國內,橫向比較各國的勞動力價格,則中國的勞動力的確相當廉價。
但是,倘若我們站在一個跨國公司決策者的角度,我們還會認為中國勞動力廉價嗎?我們是否會因為中國勞動力的絕對價格低廉而把製造業務布局在中國?很顯然,單憑絕對價格低廉並不足以支持我們把製造業務布局在中國。因為我們還可以選擇放在別的國家。一個恰當的考慮是,我們要看看每一元錢投放到中國和投放到其他國家誰的機會成本更低。單位貨幣投入的機會成本如何度量?很簡單,那就是單位貨幣在其他用途上的產出,或者說是其他用途上“工人的產出價值/工人的工資”。舉個簡單的假想例子,假設:雇用一個德國工人的工資是1000元/月,雇用一個中國工人的工資是500元/月;但德國工人的月產出價值是3000元,中國工人的月產出價值是1000元(因為德國工人的人力資本更高)。容易計算,一元錢投放到德國得到的人工回報率3000/1000=3,其機會成本正是投放到中國的人工回報率1000/500=2;反過來,投放到中國的單位貨幣產出機會成本,就恰好是德國的人工回報率3.究竟是誰的勞動力更廉價呢?從絕對價格或者記錄在公司賬簿上的會計成本來看,我們會發現,雇用同等數量的工人,在中國確實成本更低廉;但從(相對價格的)機會成本角度,即同樣的貨幣支出能夠產生的收益(或者單位貨幣產出)來看,則中國的勞動力反而不廉價。
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拉齊爾(E。Lazear)寫道:“盡管美國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要高,但是由於工人勞動生產率也很高,所以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反而比墨西哥、日本、韓國和中國都要低。盡管中國製造業的年平均工資水平隻有468美元,但中國勞動力成本卻是最高的,因為那裏的勞動生產率也低。”
明白上述這一點,似乎也可以為我國沿海開放地區所麵臨的低端製造業陷阱提供一個答案。因為隻有在低端的製造業,中國產業工人的勞動質量和發達國家產業工人的勞動質量才沒有較顯著的差別,考慮相對價格之後,布局在中國對跨國公司來說機會成本是最低的;但在高端製造業,中國產業工人的勞動質量與發達國家產業工人的勞動質量存在巨大差別,考慮相對價格之後,布局在中國對跨國公司來說機會成本將相當高昂。這一認識的現實意義在於,我國沿海地區試圖推進產業升級,有必要將培育和積累人力資本納入政策考慮。
生活中的決策
下麵再舉三例,來說明考慮機會成本(而不是會計成本)的重要性。第一個例子,假設你購買了一張電影票花去了50元。這部電影給你帶來的愉快享受可以用貨幣度量,為80元。正當你匆匆趕到電影院門口時,卻發現電影票弄丟了。你現在應怎麼辦?是選擇回家,還是選擇重新購買一張票進去看電影?(假設看電影的時間機會成本為0,因為你不看電影也不知道怎麼打發這段時間)。
第二個例子,假設你到某地上大學。大學期間學費現值總計5萬元、生活費現值5萬元,再考慮讀書的辛苦,心理效用損失12萬元。預期大學畢業後工資收入的現值為100萬元;但若你不上大學,便可在該大學附近找到一份工作,所得工資收入現值為80萬元。你是否會上大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