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希望一項決策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們如何知道利潤實現了最大化?一個簡單的做法是問問自己:再增加一單位物品的邊際利潤是多少?
邊際利潤,被定義為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所得之差額。當邊際利潤為正,意味著增加單位該物品帶來了正利潤,於是總利潤會增加;相反,邊際利潤為負,意味著增加單位該物品是得不償失的,於是總利潤會降低,此時要增加利潤反而應削減該物品。當邊際利潤為0的時候,意味著沒有充分理由增加或減少該物品,無論增加或減少該物品,總利潤都不會變化;此時,總利潤實際上達到了最大。
邊際分析思路,可能也體現了一個生活常識:選擇一條中庸而不是極端的道路通常會生活得更好。或者說,恰當地平衡生活之各個方麵,通常比不去平衡生活之各個方麵,更能令人快樂生活;保持在一種恰當的中間狀態,不能不足,也不要太過,這就是最佳的境界了。邊際收益遞減而邊際成本遞增,意味著邊際利潤是比邊際收益更快遞減的。我們常說做一件事“過與不及”都不好,那正是因為“過”意味著邊際利潤為負,“不及”意味著邊際利潤為正,這都不是利潤最大化的解。“恰好不過”,實際上就是邊際利潤為0的時候。因此,懂得邊際分析的人們往往更不容易走向極端,也不會簡單地以為多比少好。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人必謗之——中國傳統的中庸平正的為人處世之道,未嚐不與邊際分析的思想同理。可是現實中很多人都很容易忽視過猶不及,結果做事成了畫蛇添足,徒勞無功。
任何人都可以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首先,經濟學家在分析人類行為時,假定人是理性的。當然,這就意味著經濟理論並不能去解釋一個瘋子的行為,不過,好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瘋子的數量可以忽略不計。其次,經濟學家一旦觀察到難以理解的行為,常常偏好從製度根源去理解人們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行為,隻有深入理解了行為的製度約束,才能更深入地洞察個人行為的動機和表現。什麼樣的製度,會激發什麼樣的人類行為;人們會對製度激勵做出反應。此外,經濟學家在做出決策的時候,盡管也會看我們能得到什麼,但他們更關注為了得到而放棄了什麼;這就是機會成本理論。而且,經濟學家非常強調在邊際上思考決策問題,即我們再往前走出一小步,我們將會付出什麼代價(邊際成本),我們會得到什麼好處(邊際收益)——當邊際收益超過邊際成本時,我們就應該繼續邁進;當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時,我們就應後退;如果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祝賀你,你正處於最優的位置,隻需停留在那裏就everything is ok!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經濟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