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活得更好:賺錢的目的(1 / 2)

下麵是一位大學管理學教授的演講:

有一次,我問一個讀MBA的學生:“你為什麼要拿MBA學位?”他說:“我在這兒工作,工資不夠高,我想換個工作能夠多賺點錢。”我問:“你為什麼要多賺點錢?”他說:“能夠多賺點錢可以有更大的權。”我說:“你為什麼要有更大的權呢?”他說:“有了更大的權可以賺更多的錢。”

他轉不出這個怪圈,問題是很多人的腦子都轉不出這個怪圈。仔細想想,發展經濟、賺錢,不管個人也好,國家也好,都是一個手段,並不是一個目的。賺錢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提高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幸福感不光是指吃喝玩樂,也包括精神。既然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追求財富而是追求幸福,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去追求財富呢?究竟增加了財富是不是就能增加幸福呢?

有一個很出名的研究。一個叫Brickman的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他跟蹤美國一批買彩票中了大獎的人,研究他們的幸福程度;他同時還跟蹤了一批遭遇車禍並且終身殘疾的人。人們往往認為,中大獎的人會一生幸福,殘疾的人會一生痛苦。但事實上,事後不久,得大獎的人的幸福程度已經和一般人的幸福程度幾乎一樣。而那些殘疾的人,確實幸福程度要比一般人低些,但是差距比絕大部分人包括他們自己預測的要小得多。研究說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極端的事情——中六合彩和終身殘疾,人都會適應。不是100%的適應,但是適應程度往往比預測的要強。

再舉一個例子,婚姻。很多人結婚時都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要結婚。我的同學結婚,所以我也要結婚,很多人是這樣子,對不對?還有,我的爸爸媽媽結了婚才生出了我,所以我才要結婚;我年齡大了,老媽叫我結婚。也有很多人想得比較清楚,覺得結婚比較幸福。確實有很多婚姻是幸福的,但看看最近的一個研究。它追蹤年輕人婚前和婚後的幸福程度,結婚後和結婚前差不多,說不定還不如結婚前。

講到現在,可能給大家一個感覺:既然人對什麼都能適應,那還追求什麼?為什麼我們還要拚命去賺錢?

問題在於,人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會適應。相對來講,人對以下這三種東西是不太適應的:第一,影響一個人生存的東西不容易適應,比如說人對饑餓是不容易適應的;第二,人對很多絕對的東西是適應的,但是在比較中會產生刺激;第三,人往往對恒定的東西容易適應,但是對變化無常的東西不容易適應。

現在很多人都要買房子,有小的房子就要大的房子,有大的房子就要更大的房子。舉兩口之家為例:如果兩口之家住的房子太小,隻有20平方米,這是不容易適應的,他們要比住100平方米的人不開心。總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容易吵架、容易煩躁、容易壓抑、容易緊張等等。但住房麵積到了一定程度,比如兩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其實跟住120平方米的房子沒有太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