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 22人力資本:你到底值多少錢(1 / 1)

中國曆史上,曾有一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采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道:“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將其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時局,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準備收複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奪取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才,應重用韓信。劉邦采納蕭何的建議,七月,選擇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人才的功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古代的任何一個朝代,或現代國家經濟的發展來說,人才的作用都是舉足輕重的。人才的概念,不僅是經濟範疇的事,還有其社會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從經濟學的視野來觀察人才,或許有助於對人才的決策選擇。在現代經濟學中,決定個人競爭的知識和技能被認為是一種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保健等方麵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亦稱“非物力資本”。由於這種知識與技能可以為其所有者帶來工資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資本——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比物質、貨幣等硬資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間,特別是在當今後工業時期和知識經濟初期,人力資本有著更大的增值潛力。因為作為“活資本”的人力資本,具有創新性、創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資源、調整企業發展戰略等市場應變能力。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對GDP的增長具有更高的貢獻率,因為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增加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增加重要得多。美國在1990年人均社會總財富大約為42.1萬美元,其中24.8萬美元為人力資本的形式,占人均社會總財富的59%。其他幾個發達國家如加拿大、德國、日本的人均人力資本分別為15.5萬美元、31.5萬美元、45.8萬美元。

人力資本理論主要有以下內容:

1.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

2.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於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與國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質資源增長速度快。

3.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的主要部分。不應當把人力資本的再生產僅僅視為一種消費,而應視同為一種投資,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於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資視為教育投資。生產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資源顯然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具有不同技術知識程度的人力資源。高技術知識程度的人力帶來的產出明顯高於技術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資應以市場供求關係為依據,以人力價格的浮動為衡量符號。

我們不僅要重視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才,更要重視管理科學人才,因為經營管理往往是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也同樣重要。管理人才的勞動,是複雜勞動,它所創造的價值與其管理企業經濟效益和資產增值成正比,因此,給予管理人才以優厚待遇,不是優待,不是恩賜,而是應有所得。

人才的優秀程度,應由其實際績效來決定。學曆、學位高低,並不是取得績效的唯一因素,因此唯學曆論、唯學位論不可取。最近金融界流行一句話:“海龜上岸,土鱉滾蛋”,意思是近年從海外歸來留學人員吃香了,而我們自己培養的博士卻被認為不具有現代管理知識而不受重視。這種現象令人憂慮。應該說,從國外歸來的留學人員接受了較係統的現代管理知識,了解發達國家的市場運作規範,但他們對國內情況了解相對不多,而且“硬套”國外一些規範理論,也難以適應國內的市場現狀;而我們培養的博士在這些方麵有自己的優勢,所以對海內外人才要一視同仁。

選拔人才、使用人才要“不看學曆看水平、不看背景看業績,不看年齡看素質”。經濟學家肖灼基最近針對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標準發表評論說,35歲至60歲的人經驗豐富,年富力強,思想生活穩定。可現在有個怪現象:35歲以上的人走不進人才市場了,因為許多用人單位設下“35歲以下”這道“坎”,這是極大的人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