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節 鑽石怎麼就比水貴了(1 / 1)

眾所周知,可飲用的水,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人的生命離不開水。沒有了水,人類就難以生存和繁衍生息,更不用說發展了。沒有了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將會消亡!所以,水的巨大作用是怎麼形容也不過分的。然而水的價值卻是如此低廉;相比之下,鑽石則是另一種情形。鑽石的價值主要在於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上。從這個意義上說,鑽石對人類社會的甚至是可有可無的。然而,事實上,鑽石的價值卻如此之高。

這就是經濟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鑽石和水”的例子,曾經困擾了經濟學界很長時間。

我們知道,物品之所以成為商品,不一定在於它本身具有多大價值,而更主要的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給。沒有供給的商品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說“空中樓閣”,多少人幻想著住在裏邊,但這是無法現實的,所以也就沒有價值可言,從而也就沒有什麼與之相應的價格。同樣,沒有需求的東西也是沒有價格的。因為根本沒有人願意花錢去買它。所以,商品的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麵共同決定的。雖然說水的需求是巨大的,並且是必需的。但是,由於水的供給也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限量的。地球上水資源實在豐富,隻要廠商有一定的技術和資金,就可以向市場提供水。這樣一來,較小的需求價格彈性和較大的供給價格彈性共同作用,使得水的市場價格十分低廉。

而與此相反,鑽石是一種奢侈性消費,它對於人們來說可有可無,所以它的需求價格彈性很大。也就是說,人們對價格很敏感。價格稍微提高一點,人們就有可能放棄這種需求。由於鑽石在地球上的含量以及開采難度,鑽石的供給也是十分困難的。供給的價格彈性很小。這樣一來,很大的需求價格和較小的供給價格彈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鑽石市場價相對高昂。

與此相似,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葉聖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鬥》裏描述的“穀賤傷農”現象。本來說,農業豐收了,農民的收入應該會更高些,應該高興才對。可是,由於全體農業的豐收,造成了糧食產量的增加,供給急劇上升,超過了需求量。這樣一來,糧食的價格就會下降,農民的收入反而會減少了。這是由於農業生產的周期性造成的。由於農產品的儲存、交通、保鮮等特殊問題,農產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長時間。這樣一來,在市場交易時,就給農民帶來了天然的討價還價的劣勢。消費者會想“反正你一定要急著賣出去,否則就會壞掉。那麼你對交易的要求比我要迫切”,所以消費者會利用這種心理,拚命地壓低價格。

類似的還有前些時候我國出現的“倒牛奶”現象。先是遭奶站拒收的南京奶農紛紛把鮮奶倒掉,而後是成都市的一家乳製品加工企業,因為收購過多,隻好把來不及加工的2噸多鮮奶倒入下水道。似乎我們生產的牛奶已經到了“喝不完”的境界。但是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奶製品的年人均消費量不到7公斤,每天平均消費量不足20克。從我國奶品消費量最多的上海市,2006年平均消費量隻有26公斤,還不到世界人均130公斤的1/4.在奶製品的供需關係上看,就是按照近年來的高增幅測算,在未來10年內,中國仍是“貧奶國家”。這又該作何解釋呢?隻能說,這是牛奶生產的地區性、局部性、暫時性的過剩。

對於倒牛奶現象,許多人會問:為什麼他們不把牛奶分給那些還喝不上牛奶的人呢?其實,他們把牛奶倒掉,是有一定的經濟學道理的。試想,如果他們把牛奶無償分給了居民,那麼,有些人因為獲得了牛奶,以後一段時間內,而且即使在以後牛奶供給相對平衡時,也許就不再買牛奶了,無形中降低了牛奶的需求。另外,如果他們現在無償地得到了牛奶,那麼明年呢?那些有“守株待兔”思想的人肯定會等著你的牛奶發生過剩,等著再次喝上“免費的牛奶”。

事實上,關於過剩的解釋經濟學上有“絕對過剩”和“相對過剩”這兩個概念。絕對過剩是指社會生產出來的東西在讓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滿足之後,還有所剩餘。相對過剩是指該種商品的過剩是相對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而言的,是相對於人們的購買能力的過剩。也就是說,社會的供給超過了具有購買能力的人的需求。而與此同時,還存在許多買不起該種商品的人。我們說,絕對過剩是以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基礎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而相對過剩則是時常出現的事情。無論是國外的許多發達國家,還是在國內的一些地區,都存在相對過剩的現象。並且相對過剩的發生在一個行業內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專家指點:牛奶的過剩,就屬於相對過剩。正如前邊所說,相對過剩的商品,從廠商的長遠經濟利益來說,是不適合免費發送給那些沒有購買力的人群的。畢竟,經濟規律是“無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