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 消費中的“羊群效應”(1 / 2)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就隻剩下他自己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羊群行為是行為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主流金融理論無法對之進行解釋。經濟學裏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麵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一般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投資者在不知道其他人的決策時本打算進行一項投資,但是在知道他人沒有進行投資時便選擇放棄;

第二種,在得知他人進行投資後,原本沒有興趣的投資者改變想法,跟隨投資。投資者的選擇完全依賴輿論,跟隨大流,投資選擇行為是對大眾行為的模仿,並不是參照自己挖掘的信息。

所以,羊群行為是一種“人們去做別人正在做的事的行為,即使他們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應該采取該行為”,即個體不顧私有信息,采取與別人相同的行動,同時它也是一種社會群體中相互作用的人們趨向於相似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比如在一個群體決策中,多數人意見相似時,個體趨向於支持該決策(即使該決策是不正確的),而忽視反對者的意見。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崔巍博士曾經在一個講座中提到有關人們決定到哪個餐館吃飯的一個羊群效應的例子,它考慮的是基於信息基礎上的羊群行為和序貫模型。

有兩家相鄰的餐館A和B,人們依次來到餐館,決定選擇在餐館A或者B就餐。每個人都知道餐館A比較好的概率是51%,餐館B比較好的概率是49%,除了這個公共信息,每個人也會得到一個私人信息,提示A或者B哪一個比較好。所有人的私人信息都是同質的。

我們假定有一百個人。第一個人的私人信息提示餐館A比較好,這樣,第一個人會選擇餐館A。第二個人的私人信息提示餐館B好,那麼第二個人如何選擇呢?很顯然,第二個人知道第一個人的私人信息是A,而他自己的是B,兩個信號可以抵消,這樣,第二個人會選擇A,因為人們事先知道餐館A比較好的概率是51%。

所以,第二個人的選擇就不依賴於他的私人信息。因此,他的行為不會對接下來的個人有任何信息提示作用,第三個人處於和第二個人同樣的位置,所以第三個人也會選擇A。同理,從第四到第一百人,都會無視他們自己的私人信息,而跟從前麵人的行為。於是,羊群行為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