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有一些朋友在從事直銷的活動當中,說自己與準客戶無話可說,或是沒有切入點。這就正是因為在這方麵缺乏功夫。

這時,我們需要對他人真誠地感興趣,就像麵前的這個人就是世界上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個人。

當我們對他人真誠地感興趣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去關注他的一舉一動。那麼他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是我們與他交談的切入點。比如:你在公車上看到有一個人提著束特別的盆栽。你就可以說:“哇!您的花真漂亮。它叫什麼名字呢?”假如對方願意說的話,局麵就這樣打開了。就可以繼續同他談下去。但你要做的準備是,避免談論自己的欲望,鼓勵他人多談論一下他自己。

這樣,在交談中你會得到很多關於他的信息,這就是進一步交往的時機了。

建立親和力技巧之三:多使用一些“我也”的句子

如果對方的經曆或見解中有跟你類似的部分,你可以多使用一些具有神奇力量的短語,它就是“我也……”

例如;“啊,您去過泰山啊,我也去過呢!是去年4月的事了。您是幾時去的呢?”

“哦,你也認同愛就是要給對方自由,我也這麼想的。”

“你同意產品的質量是最重要的對吧?我也這麼想,因此您可以比較一下我們的產品與其它同類產品的質量。”

……

有了這幾條,你的語言親和力就很快建立起來了。

那麼,語言親和力究竟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心理學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將5名自願做實驗者分別隔離在不同的5間屋子裏,在提供住宿相同的情況下,使其與外界隔絕。結果堅持時間最短的僅有20分鍾,而堅持時間最長的是8天8夜。他們都感到孤獨,很難受,心理很緊張。但這項實驗卻表明出,親和力傾向源於人的本能,是人類生來俱有的一種本能。人類比較喜好合群,組織家庭,建立各種社會組織,便是一個極好的證明。孤獨,會使他們恐懼;離群,會使他們產生害怕的心理,而長久的隔離,更會使他們的心理狀態變異,成為不正常的人或在精神上出現毛病。出於這種本能,人類之間相互親近,其目的也是為了共同生存下去。來自生存的需要,是親和力產生的條件。

心理學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說”這樣認為,說人類語言的親和傾向是出於功利性目的。人們通過親和,可以達到個人的某些目的,對自身也是一種報償。暫不論其他,有一點是每個人值得肯定的,人們的親和雖源於本能,但卻是有目的的,人們通過聯合,同自然界、社會作鬥爭,為生存創造條件。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在付出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索取,也就是進行著時間、金錢、勞動等方麵的交換。正是在社會交換的作用下,人類社會才不斷地進步與發展,從而人們得到不斷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日益親密合作。

語言親和力使人類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語言親和力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與作用。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與人們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與語言樣和力密不可分。就個體而言,親和力加速了一個人在的社會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使他從剛出五之日起就浸泡在關懷、愛護的親情之中,一點一滴地受到熏染,也得到強化和培養。

語言親和力是有利於個體的身心健康的,減少心理障礙產生的機率。人們社交的範圍越廣,精神生活就會越豐富,語言親和力也就越強,心理發展就越平衡;語言親和力也能培養良好的個性、求取知識、獲得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語言親和力也是建立友誼、發展友誼的堅強動力。隻要你的親和力動機純正,就會贏得許多朋友,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風順。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有一個好口才的,而之所以有一個好口才,關鍵是他掌握住了語言親和力。所以語言親和力對是否有一個好口才也起著重要作用,要想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必須提高自己的語言親和力。

3. 恰到好處的旁白

與人交往,要善於聽他的弦外之音,又會傳達言外之意,這是最奧妙的人際關係操縱術。老於世故之人大都擅長話裏有話,一語雙關,精明之人無須多言直語,這即讓你心裏明明白白;“高明”的小人慣會含沙射影,指桑罵槐,如果用話中之刺會讓你身敗名裂的。無論說話之人是不是故意暗藏玄機,聽話者必須搞清楚他的真實意圖,方能應對恰當。腦子不清,耳朵不靈,一定會多遇難堪。話裏藏話、旁敲側擊是聰明人的“遊戲”,笨人玩不了。腦子不靈光,煞風景自不必說,落笑柄更是常有的事。話裏藏話、旁敲側擊其實是一種迂回,可它既然重返回策略,且一定更重隱含之術,較之迂回更為的主動,更為的巧妙。是“妙接飛鏢又暗中回擲”的高超人際交手術,是機智聰明者才能駕馭的玄妙功夫。

一、說閑話也能敲打人

社會是個複雜的大家庭。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達我們一些的不滿;對自己親近的人,有時候也需要巧加指責,讓對方深深地明白。但怎樣表達這種不滿卻有一定的學問,特別是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一定要做到既能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又不至於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的確是不太容易的。話裏藏話、旁敲側擊則不失掉為一個理想的武器。

一是要側麵點撥:即不要作一些直言相告,而是從側麵委婉式地點撥對方,使其更明白自己的不滿,打消其失當的念頭。這一技巧通常是借助於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如:A與B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間都視為對方為知己。記得有一次,本單位的青年C對A說:“A。我總覺得B這小子為人有點太認真了,簡直到了頑固的地步,你說是不是?”A一聽C的話頓生反感,心想:你這小子在背地裏貶損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發作,於是假裝一本正經地說:“C,我先問你,我在背後和你議論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會不會和我反目為仇?”C一聽這話,臉“刷”地一紅,不吭聲了。這裏A就使用了委婉點撥的技巧。麵對C的發問,他沒有直接回答“是”還是“不是”,而是話題一轉,給對方出了個難題,而這個難題又正好能起到點撥對方的作用,既暗示了“B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會和你合夥議論他的”,特別又隱含了對C背後一些議論紛紛、貶損B的一些不滿意。同時,由於這種比較委婉地含蓄,因此也不致讓對方太難堪的局麵。

二是要類比警告:即以兩種事物具有的某一相似點作比,暗示敬告對方言行的失當,使之明白自己的不滿。例如:A公司的經理在一次業務談判中,受到了B公司工作人員的頂撞。他氣衝衝地給B公司的經理打電話說:“如果你們不向我保證,撤銷上次那個蠻橫無禮的工作人員的職務,那麼,顯然是沒有和我公司達成協議的誠意。”B公司的經理聽了微微一笑說:“經理先生,對於工作人員的態度問題,是批評教育還是撤職處理,完全是我們公司的內部事務,無需向貴公司作什麼保證。這就同我們並不要求你們的董事會一定要撤換與我公司工作人員有過衝突的經理的職務,才算是你們具有與我們達成協議的誠意一樣。”A公司的經理頓時啞口無言。在這裏,B公司的經理就很好地使用了類比敬告的技巧。雖然說AB兩公司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有一點卻是相似的,即AB兩公司對工作人員或經理的處分完全是各公司內部的事務,與對對方有沒有誠意無關。B公司的經理就是抓住了這一相似點作比,從而敬告對方所提要求的過分和無理,表達了對態度蠻橫的A公司經理的不滿。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種技巧表達不滿的語氣也較明顯,但它絕對不像“直言相告”技巧方式那樣帶有警告式的成分,所以呢?並稱之為“類似的敬告”,而不是“類比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