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江 冰
江冰中國小說學會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評委。曾為文藝評論雜誌主編,報紙高級記者。現為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兼任“80後”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研究“80後”文學與文化,主持“80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相關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入選新世紀本領域最有影響的35篇論文。並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
主持《廣州文藝》“廣州人、廣州事”欄目,是我的三個心願促成的:一是好奇;二是不滿;三是熱愛。
好奇於廣州這座城市,繁華卻不妖嬈,富裕卻不招搖,漂亮卻不浪漫,一個極有詩意的海心沙小島卻長期默默無聞,仿佛養在深閨,一個極具想象力和浪漫色彩的“海心塔”卻抵擋不住“小蠻腰”和“羊巔峰”的衝擊,硬生生叫回了“廣州塔”,我安慰廣州新地標“取名大戰”的“海心塔派”,也許,這個過於務實的城市還容不下這個過於浪漫的名字,啊啊,真的是這樣嗎?我也拿不準,畢竟我在這個城市隻居住了八年不到,但好奇!
不滿於他人說廣州沒文化,就像我之前在深圳居住時,也同樣不滿於他人說深圳沒文化一樣。點解?(我喜歡這句廣州話的味道),也許是一種有點狹隘的地域文化自尊心?也許是一種總是處於文化弱勢的反抗心?我出身於一個軍人的家庭,大院長大,四海為家,不會講任何方言,沒有家鄉背景,再一次問自己:點解?為什麼?也許就是一種被強勢輕視忽略的說不清道不明的不滿情緒吧。
熱愛於這座真正屬於南方屬於江河屬於海洋的城市,就像我成長長大的城市——福州,天高皇帝遠,溫暖又潮濕,福州當然比廣州更低調,也許也更生活,我十七歲不到就離開了那裏,卻在中年以後時常懷念,懷念中的東西卻又常常於廣州不謀而合,在內地生活多年,深圳又是幾年,少年時代的生活仿佛遙遠,卻在廣州時時複活相接。
我並沒有深思熟慮,完全憑感覺接受了《廣州文藝》的這個任務,也許還有曾經當過幾年主編的職業愛好吧!我給欄目定的宗旨是:描述廣州人,透視廣州事,彰顯嶺南文化,保存城市記憶。
我的欄目宗旨闡釋是:宗旨的四句話雖然各有側重,卻又相互貫通,融為一體。以形象、通俗、平實,低調進入,或一人一事一器物,或一憶一思一印象,有古有今有懷舊,有中有西有展望。形式不拘一格:有文人感觸,有學者方言;有老人舊憶,有青年嚐新;有平常百姓口述實錄,有海外遊子隔海相望。老廣州,新客家,三天寫一個羅馬,十年釀一壇老酒,各有好處,我是兼收並取。但無論何種形式,可讀性是第一位的,貫穿宗旨是第二位的。期望離文人遠一點,離讀者近一點;離觀念遠一點,離生活近一點。一年12期,文2~3篇,以短文取勝,以可讀吸引讀者取勝,在有趣的表層可讀前提下,追求文章的深層可讀性。以個人敘事為主,個性體驗為主,求得作者與讀者平等互動的寫與讀的關係定位。真實感性,生動形象。不教訓人,不圖解觀念,不高調宣傳。
初定前三期,每期三個版塊:廣州一歎——文人作家為主;廣州往事——名家長者為主;廣州實錄——平常百姓為主。以後根據反映,調整修改。我期望的欄目特色是:非虛構,真心話,原生態,扣住你我他與廣州這座城市的關係。之所以再次強調“非虛構”這個早在20年前就紅火一陣的口號,隻有一個目的:讓文學重新回到社會,讓我們回到生活現場。
責任編輯朱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