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遊民:穿梭在現實與夢想之間(3 / 3)

小鳳說,當她聽到朋友在自認為看透社會現實之後說的畢業之後要不擇手段地賺錢,買房買車衣錦還鄉,讓父母過上好日子,氣氣那些看不起他家的人時,感覺到的是透徹心骨的冰涼,“當一個人活著就是為了這些外在的東西,而不是為了追求發自自己內心深處的願望或召喚,而這又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或者他遲早會意識到,然後有朝一日發覺即使實現了又怎樣呢?他本人開心嗎?這是站在別人的角度。站在我自己的立場,我也很無奈,我總是把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東西抽離出來解構,然後看透,可是看透了又怎樣呢?一時還是找不到出路。而且徒增糾結,活得太清醒也很痛苦。”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這是大部分“窮二代”或者從農村來的孩子一個很正常的想法,而且很多人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發憤的。“這無可厚非,可是正如我所說的,這是以一個人的生命自由度為代價的。這是中國孩子的宿命。”小鳳說。

對於自己是否屬於這個城市的遊民,小鳳說“你覺得自己是客,就有客的感覺。我也沒把它當作我的家,我個人覺得真正的歸宿,在個體的心裏。我比較唯心,不唯心不行,我的成長體驗逼迫我選擇用內心的強大和尊嚴來抵抗或適應這個社會,要不我會崩潰的。不過我現在也在尋找讓我安身立命的東西,沒有答案,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很可能要用一生的時間。可是我會有暫時的歸宿。安身比較容易解決,就是外在的房子之類的生存的東西;立命就比較難,要找到讓自己安魂的東西。所以我現在也很彷徨,比如能否找到自己喜歡的又能讓自己生存下去的職業之類的,一要生存二才是發展。”

對於城市文化,小鳳認為:“最重要的是,我看書看得多了,覺得城市文化就是這樣,或者會變成怎樣,內心有疫苗了,會覺得理所當然。我上大學以來我的精神世界還是變化很大的,最大的就是變得很複雜。這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價值混亂的時代塑造出來的。大學之前我沒有原來的文化世界,大學前塑造出來的精神很容易被摧毀。”在這個城市中,小鳳說:“我隻是一個無法逃避地被卷入這個時代的潮流中卻又想超越出來的,活在掙紮與糾結中,也在苦苦探索歸宿的尋路者。”

“窮二代”的幸運正在於有機會在一個叫大學的地方,挖掘人性的高貴,熔鑄一種恒久不變的富有,這是小鳳眼中“窮二代”的富有,“我不知道N年後我是否會成為新一輪的‘富一代’,但我知道成為‘富一代’不是我的終極目標。我也無須以‘窮二代’自勉,我走著,懷揣著在大學裏塑造的‘自由自在的靈魂’,堅信著路的方向是向前的,這種富足,真實,強大。”而“窮二代”的窮是“一方麵:物質窮是窮,這肯定是的,因為物質的富足也是精神富足的基礎;另一方麵,缺乏精神的富足與人性的高貴也是貧窮的表現。當然這種精神的富足和人性的尊嚴絕不是說想有就有的,所以我才說需要有大學這個地方熔鑄,而‘窮二代’想好好吸收中國大學裏的富足的東西,隻能靠自我救贖和自我啟蒙。這也是一種人文的力量。”

“我隻是努力想給自己的理想營造一個相對自由的狀態,然後祈願有朝一日,開出花來。”這是小鳳的思想核心。“所謂的‘富二代’也好,‘窮二代’也好,其實都背負著很沉重的家族使命,此中滋味,也是甘苦自知。我隻想說追求自由也好,希望穩定充裕的生活也罷,凡事都是有代價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小鳳如是說。

責任編輯朱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