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是指皮膚表皮發生的惡性腫瘤,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及少見的附件癌,如皮脂腺癌、汗腺癌等,其中以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
皮膚癌屬於中醫學的“翻花瘡”、“惡瘡”、“贅瘤”等範疇。中醫學認為皮膚為人之藩籬,易受外邪侵襲,發病不僅與外感六淫有關,亦與髒腑功能失調相關。肺主氣,外合皮毛,肺氣失調,則皮毛不潤;肝藏血,調節血行,肝陰血不足,則皮膚血燥不榮;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乏源,肌膚失養,且脾虛易聚濕為痰,與外邪互結為患。可見皮膚癌與肺、肝、脾之關係最為密切。
“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皮膚癌發病有內因和外因,外因多為風熱化毒,內因則多為脾虛痰濕壅盛,或肝鬱血結,或正氣虛弱,或肝腎虧損。即所謂“氣血旺則外邪不能感,氣血衰而內虧不能拒”。
1.脾虛濕蘊:脾氣虛弱,運化失職,痰濕內生,與風毒相搏,致氣血凝結,阻隔經絡。
2.瘡感風毒:瘡瘍潰後,久不收口,風邪外襲,風為陽邪,易化熱傷陰,陰血受傷,不能濡養肌膚,故瘡色晦暗,狀如菜花外翻。
3.正氣虛弱: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虛或各種原因導致正氣虛弱,而正氣虧損,無以衛外,則更易招致外邪的侵襲,正邪相互搏結,從而發為本病。正如《素問·評熱病論》中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血虧損,外邪即可乘虛而入。又如《諸病源候論》所說:“積聚者由於陰陽不和,髒腑虛弱,受之於風邪,搏於髒腑血氣所為也。”
4.肝陰血虛:肝陰血虛,則皮膚血燥不榮,肌膚失養,易招外邪,日久變生濕毒惡瘡。
皮膚癌的發生,本質上是正氣虛弱,但初期不明顯,中晚期虛象較著。由於腫瘤的特異性,臨床症狀常有虛實難辨的表現。初期多以實證為主,中晚期則虛實夾雜,要掌握虛實的相對程度。
(一)顧乃強臨證心法
顧乃強教授以祛風養血治療皮膚癌,認為皮膚癌的病機是血虛風燥,陰血不能潤養所致,因此,考慮選用祛風藥配合養血活血藥,基本方中選用鬼箭羽、三棱、莪術等活血化瘀藥。中藥生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蓮、山慈菇等均具有抗癌作用,其作用是抑製腫瘤細胞的分裂增殖。方中益氣養血等扶正藥物經實驗研究可提高機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骨髓造血、增加白細胞數量、誘發幹擾素生成,因此可減少病灶的轉移和複發。
病例林某,女,75歲。自訴右顏麵部發現黃豆大小結節狀贅生物,表麵皮色暗紅,贅生物高出皮膚,微癢不痛,漸漸長大,已有3個月。近2周結節增大明顯,中央潰破,且向四周浸潤,滲流汙穢血水,潰口四周邊緣隆起呈環堤狀,缺口外翻,質硬。經病理證實為顏麵部鱗狀上皮細胞癌I級。
主訴,頭痛乏力,精神萎靡,納穀不香,夜寐不安,顏麵如核桃大小腫塊,呈菜花樣增長,表麵高低不平,質地堅,四周堅硬,中央破潰,滲流漿液汙穢血水,頜下淋巴結腫大。舌質淡紅,苔薄黃膩,脈細數。證屬風毒之邪客於肌膚,內耗陰血,奪精灼液,肝血枯燥,肌膚失榮。治以養血祛風,活血化瘀,利濕解毒。
1、內服方藥:①養血活血,藥用當歸、白芍、丹參各12克;②祛風解毒,茯苓皮12克,防風、僵蠶、白芷、幹蟾皮各9克;③軟堅破瘀,鬼箭羽15克,三棱、莪術、山慈菇、海藻各12克;④利濕解毒:生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金銀花、夏枯草、半枝蓮各15克。
隨症加減如下:①頭暈加生黃芪30克、製何首烏15克,女貞子、黨參各12克;②瘡麵潰爛加蜀羊泉、生薏苡仁各30克,連翹15克,山梔子12克;③陰傷津少加生地黃黃,蘆根各30克,玄參、石斛各15克,白茅根、天花粉各12克;④大便燥結加火麻仁30克,全瓜蔞15克、枳實、玄明粉12克(衝);⑤納呆加白術10克,雞內金、穀芽各9克,砂仁3克。
2、外治方藥:去腐拔毒,藥用千金散(製乳香、製沒藥、輕粉、朱砂、赤石脂、五倍子、雄黃、醋製蛇含石各15克,煆白砒6克),研末塗於結節潰瘍麵上,外用金黃膏覆蓋每日1次,直至瘤體蝕盡脫落。
止血:桃花散(白石灰、生大黃片各45克),先將大黃煎汁,白石灰用大黃汁潑成末,再炒,以石灰變成紅色為度,篩細備用,凡贅生瘤體蝕盡,瘡麵滲血,或瘤體潰爛滲流汙血不止,可將藥末撒於患處。
本例屬皮膚鱗狀細胞癌侵蝕潰瘍型,癌瘤病變發展向病灶深度與廣度侵蝕破壞,中藥外用藥祛腐化瘀軟堅,有較強腐脫瘤體的作用,通過透射電鏡發現對癌細胞有直接殺傷作用。桃花散既能對潰瘍出血麵起直接止血作用,同時對合並感染壞死瘡麵可使細菌蛋白凝固而起殺菌作用。
皮膚癌發於皮膚體表,因此方中用茯苓皮、幹蟾皮起到以皮治皮引藥至皮膚肌表。本例皮膚癌患位於頭麵,故選用白芷、防風、僵蠶引藥上行。本例皮膚癌治療上取內服與外治相結合,經治瘤體消失,創麵平伏愈合,經病理複查患處,已無癌細胞存在。隨訪5年,病灶無轉移和複發,療效肯定。
(二)夏少農臨證心法
夏少農(1918~)主任醫師,浙江吳興人。擅長外科瘡瘍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曾任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曙光醫院中醫外科副主任及中醫學院教研組副主任。
在臨床中曾治療多例血管瘤,究其病因多為氣不帥血,陰虛血熱,致血熱妄行,瘀阻血脈所毀。治宜益氣養陰,涼血行瘀,每能取效。
病例時某,女,25歲。患者右腮起一腫塊,約3×3cm,質軟如綿,按之腫勢可轉平坦,有輕微壓痛。診為海綿狀血管瘤。乃因氣虛不能帥血,陰虛血熱,而致血熱妄行,瘀阻血脈所致。脈細,舌紅。治當益氣養陰,涼血行瘀,佐以攻毒之品。藥用蜀羊泉30克,黃芪、夏枯草各15克,黨參、赤芍、白芍、麥門冬、北沙參、紫草各12克,丹皮9克。
二診:7劑藥後腫塊即得縮小。由氣虛得充,血熱得涼,瘀血行散,血行通暢,腫塊自然消小,前法既合,可遵原意進之。原方加桑葉6克,14劑。
三診:腮麵部腫塊明顯縮小,壓痛輕微,精神較振,毋庸改弦易轍,繼以上方連進。
病例陶某,女,40歲。患者背部紅絲密布,自幼迄今,近年來逐漸擴大延及整個背部,雖經中匹治療均無效。診見整個背部皮膚呈紫紅色斑片,按之無痛感,診為毛細血管瘤,乃由氣虛失帥血之權,斑得熱則妄行,瘀阻脈絡,肌表而致。法宜益氣養陰涼血和榮行瘀。藥用黃芪、黨參、蒲公英各15克,白芍、丹參、生地黃、紫草各12克,當歸、丹皮、赤芍各9克,紅花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