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之比較
商界論壇
作者:杜飛 齊靜
摘要:校企合作,作為當今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可使得學校和企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創“產學雙贏”的局麵。因此,加強對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美國、英國等五個發達國家的主要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對比與分析,借鑒其成功的經驗,以期為我國校企合作模式的選擇、創新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職業院校與企業雙方以生存和發展的共同願望為基礎,以人才、技術、效益為結合點,利用院校和企業不同的環境與資源,以培養適合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辦學形式,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常用的一種有效途徑。
本文對德國、美國、英國、日本以及新加坡五個發達國家的主要校企合作模式進行了簡要的介紹,通過對它們的對比分析,歸納它們的模式特點,從法律法規、辦學主體、培養目標等幾個方麵總結了對我國校企合作的借鑒意義。
一、發達國家主要校企合作模式
(一)德國的“雙元製”模式
在世界範圍內最早進行實踐操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德國的“雙元製”。“雙元製”中的一元是職業院校,學生在職業院校裏接受學校教育,另一元是企業,學生在企業裏接受職業培訓;其中以企業培訓為主,學校教育為輔。企業培訓以實際操作為主,使學生掌握“怎麼做”的問題;而職業院校則以理論教學為主,解決的是“為什麼這麼做”的問題。
“雙元製”模式的特點主要有:(1)職業院校教育和企業培訓的“雙元”結合,但是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差不多承擔著職業院校70%課程的培訓工作。(2)“雙元製”的管理。企業培訓由聯邦政府主管,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則由各州文教部進行分管。同時,政府還對學校和企業雙方進行監控,為此專門設立“產業合作委員會”。
(二)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
美國的合作教育是於1906年開始實施的,它是一種通過學校與企業合作,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實施過程是:新生入學後,先在學校裏學習半年,然後在企業進行培訓和在學校進行學習交替進行,時間一般為兩個月左右,到畢業前半年再集中在學校學習,最後完成畢業設計。
“合作教育”的主要特點有:(1)辦學體製以學校一方為主,企業提供支持。學校派教師到企業進行指導和監督,企業提供崗位和報酬。(2)在教學時間分配上,一半在校學習,一半在企業勞動,兩者比例約為1:1。(3)培養目標是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貼近大眾的生活需求,使得學校、企業與學生三方均受益。
(三)英國的“工讀交替”模式
英國的工讀交替製是一種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因此也被稱為“三明治”學製。它以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為目的,基本做法是將中學畢業生招進企業後學校教育和企業培訓交替進行,即職業院校負責傳授職業基礎知識和進行基本技能訓練,而企業則負責進行實際技能訓。其學製主要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長期的工讀交替製顧名思義在學校學習和在企業工作的年限都比較長。比如說“2+1+1”的模式,一共有4年的課程,第一第二年都在學校學習,第3年到企業工作,最後第4年又回到學校進行學習、考試,畢業取得證書。而短期的則通常隻有半年的時間。同時,借鑒德國“雙元製”模式中設立“產業合作委員會”的成功經驗,英國還設立了“工業訓練協會”作為社會監督和保障機構,以此發揮對“工讀交替”模式的規範和約束作用,保證該模式的良好運行。
(四)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
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是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施的,它主要側重於實踐型人才的培養。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產學合作”模式主要是以企業為主導、學校進行輔助,而且在學校的學習多半是利用工餘時間來進行的。但是,它的一大特點是:教育與生產實際的緊密結合。開展教學性生產和生產性教學,使得企業與職業教育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