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之比較(2 / 3)

“企業教育”是日本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在日本,幾乎所有的大型企業都擁有自己完整的教育培訓體係和製度。例如,豐田公司有“豐田工業大學”,鬆下電器公司則有“鬆下電器工學院”。甚至於中小企業也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為培訓自己的從業人員有自己單獨或聯合開設的企業學校或研修所。

(五)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

新加坡在借鑒德國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獨特模式——教學工廠。“教學工廠”模式並不是在學校內建立係統完整的工廠製度,而是學校教學與企業經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學校引入現代工廠的經營和管理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企業生產經營環節,使得學生處於與企業相似的培訓環境和學習環境中,能夠直接的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

這一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零距離對接”,即學校教學與企業經營的有機結合。學校為企業研發項目,或者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去;企業為學校提供所需要的設備;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發,或對學生進行各種專項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必備的各種能力。

二、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對比分析

因在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上各國都有所不同,使其在校企合作的具體操作上也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說,上述五種典型模式可以概括為三類不同的模式。

第一類是以企業為主的模式,包括德國的“雙元製”和日本的“產學合作”。這類模式以企業的實踐培訓為主,職業院校的理論教學為輔;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目標,為企業“量身定做”所需的人才;辦學費用分別由各級政府與企業全額負責。該類模式極大地調動了企業在辦學中的積極性,但是,對企業的依賴性過強的話將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興衰;並且,企業實質上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因此進行科技研發和創新的動力不足。

第二類是以學校為主的模式,包括美國的“合作教育”和新加坡的“教學工廠”。這類模式的組織者主要是教育部門,企業更多的是起到輔助支持的作用。由於這類模式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學校,因此,這類模式不利於充分調動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第三類是學校和企業並重的模式,即英國的“工學交替”。這類模式是指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培養人才的任務,企業不僅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製定而且參加相關的具體培養工作。在這類模式中,學校和企業主要采取資源互補共享的途徑,培養出的是具有綜合型素質的人才,並且學校和企業互惠共贏,學生就業相較其他模式來說也是最理想的。

上述五種“校企合作”模式,雖然各有差異,但存在不容忽視的共性:

教育同生產實際的緊密結合。學校與社會以及企業的密切聯係,使學生既能學到基礎理論知識,又可以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並且有利於學生在培訓結束後立即可以投入到工作中去。

重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當中,強調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校企雙方參與合作積極性較高。學校提供全麵的理論教學知識,師資隊伍強大,為企業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企業提供先進的生產設備,實際的技能培訓,為學校提供資金支持。

政府政策法規管理製度較完善。有促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有為鼓勵企業與學校進行雙贏合作而設立的資金獎勵政策,有保障學生權利的勞動保護製度,等等。並且社會大眾對校企合作也較為認可和支持,合作的氛圍良好。

三、對我國校企合作的啟示

校企合作是一種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國職業院校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在借鑒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製定出適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