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藝術設計類高校發展路徑探究(3 / 3)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對複合型、交叉性藝術設計類人才的需求決定了藝術設計類高校的課程設置必須打破原有的單一的課程結構,轉向多元化、交叉化和係統化的課程設置路徑。藝術類高校的課程設置要打破學科壁壘,建立由多學科支撐的多元化的課程模塊,使各個學科之間相互借鑒,並保持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共同培養符合產業化需求的複合型人才。教學水平是決定藝術設計類高校教育質量高下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造力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徑。然而,在我國,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教學實踐缺乏是各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藝術設計類高校也不例外。因而,在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各藝術設計類高校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注重采用研究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推行校企融合,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辦學模式

產學研合作模式最早出現於美國的農業和軍工領域的校企合作,高校和企業兩個行為主體通過相互協作,即企業為高校提供資金和設備,高校為企業提供其所需的人才和服務,從而提升各自發展潛能,實現雙贏。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對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它更加重視發揮企業和高校這兩個元素的整體性功能,並以“創新”為核心,打破了人、才、物、信息、組織之間的邊界,最大限度地整和創新資源,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在文化創意產業化背景下,藝術設計類院校走“校企一體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辦學模式,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的場所,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創造條件,也可最大限度的滿足創意產業對交叉性和複合型人才的需求,避免造成人才和市場之間的脫節。但需要注意的是,藝術設計類高校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道路,要重視學生學生招生就業的一體化、師資隊伍的一體化、課程開發的一體化以及發展規劃的一體化,從而盡可能的避免高校在合作中的被動地位。此外,由於藝術類院校的組織性質,在教學和科研中會不斷大量的創意和設計,因而為了避免這些創意和設計資源的浪費,同時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物料,建立合理有效的設計成果轉讓體係和轉讓平台就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作者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注解:

①周珊珊,張寶玲,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學術論壇,2014

參考文獻:

[1]李曉溪.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研究[D].上海大學,2014.

[2]趙磊.傳統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高校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2015.0547.

[3]方渠娟,曹文.依托藝術類高校發展文化創意產業[J].經濟研究導刊,2014.

[4]王立安,鄧小鵬.建立藝術高校產權轉讓體係:為創意產業開道[J],包裝世界,2010.

[5]張鴻.藝術設計類院校“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實施研究[J],高職探析,2014.

[6]蔡榮生,王勇.國內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

[7]厲震林.藝術學學科是文科中的工科[J].戲劇藝術,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