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午餐?好像有點眉目了。
如果以最堅定執著的理性追問萬物從何而來,最終,不管我們樂意不樂意,TOE一定要把我們引向哲學思辨。物理是硬科學,哲學是軟道理,不好說誰將拯救誰,但當代物理確實為哲學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霍金認為,傳統上純粹思辨、憑空琢磨的哲學,已經跟不上當代物理認知世界的步伐,就是這個道理。茲事體大,情非得已,下麵我們試一試這個艱苦的、必將飽受爭議的思辨過程。
(1)合理的假設起點是:創世之前,一切皆無。必須是一切皆無,否則,無論有任何東西,我們都要堅決無情地追問它從何而來。
(2)這樣,創世就等於無中生有。令人頭疼的是,既然無能夠生出有,則這個“無”顯然並不老實,它必定暗含有某種東西,哪怕隻是能夠生出“有”的運氣!可見這個“無”,必須是不絕對、不徹底地無。
(3)量子理論的結論是:創世之前,有和無,地位平等、機會均等。有和無呈量子糾纏態。輪到“無”時,我們不知道;某一次輪到“有”了,情況驟變,世界創生。
(4)在不絕對、不徹底的“無”中,無形的能量似有若無、若隱若現,正能量和負能量糾纏起伏,瞬間分裂而生,立刻對消湮滅。就像一支鉛筆不可能永遠靠筆尖立在紙上,某個概率之下,這種平衡狀態發生些微破裂,於是大壩崩潰,我們的一切就開始了。
無中生有,實在瘋狂透頂。純粹哲學思辨?不盡然,這其實是一杯哲學思辨與量子理論的雞尾酒。量子理論說,創世的起始之點極端微小,也算得上一粒典型的量子,因此它必須遵循量子理論那些古怪效應。把思辨轉化為物理,按照真空零點能的原理,情況大致是這樣的:如果你確定創世的起點之處能量為零,根據測不準原理(沒料到它到處攙和,現在後悔承認這個原理了吧),你就等於測定了它的數值,這樣一來,能量為零之處就一定不是創世的起點。反過來,如果你牢牢守住創世的起點之處,你就不能認定那裏的能量為零,因為零也是確定數值。既然不一定為零,嗯,機會不是就來了嗎?
是的,按下葫蘆浮起瓢,這就是量子起伏的深刻原理。宇宙萬物從無到有,全部秘密就在這裏。
測不準原理不好懂?為便於理解,我推薦讀者想一想砸老鼠遊戲的“砸不準原理”:你不動手,每個洞口都可能冒出老鼠;你一旦下錘,老鼠一定不在那個洞口冒出,嗬嗬。量子理論還有一大堆雷人的猛詞兒:什麼量子波動、量子躍遷、量子糾纏、量子抖動、量子隧穿,等等,歸結起來都是在說,那些極端微小的東西,它們的運動規律就是堅決不遵循任何你知道的規律,愛來就來,想走就走。它們隻認識“概率”二字。順便提醒一個:概率差不多是量子力學的靈魂了,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期間跟它成為好朋友,至少成為老熟人。
由此可見,有沒有這個世界,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造物主(大自然它自己)沒有專門設計。創造這個世界,也不是絕無僅有的稀罕事,造物主隨時隨處都在幹。如果我們感到奇怪,那是因為我們僅僅居於眼下這個世界而已,井底之蛙。威廉·詹姆斯說過一番極富哲理的話:“世界憑什麼隻能是‘有’,而不能是‘無’?世界完全有可能並不存在,正如它也完全有可能確實存在一樣,這是個懸念,有了這樣一個懸念,形而上學思想的鍾才永不停擺。”
總之,宇宙就這麼不請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