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美德(2)(1 / 2)

思想甘露見微知著。從上麵的這些小事,可以看到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管理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不放過每一個油桶塞子!不放過焊料的一點一滴!不放過支出的一毫一厘!一句話,小處著手,大處著眼。

萬裏長城是一磚一磚砌成的,汪洋大海是一滴一滴彙成的。巨富核算到點滴和毫厘,正是巨富之所以成為巨富的一個重要原因。

兩元錢

1985年,年僅35歲的魏書生老師獲得了“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的稱號,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

那年,魏書生從盤錦市到沈陽市出差。在列車上與他對麵而坐的是位老人,蓬頭垢麵,衣衫襤褸,憂慮重重,鬱悶不語。

列車快到沈陽的時候,列車員開始驗票,其他乘客都出示了車票,隻有老人掏出來的是張紙條。老人麵有難色地解釋說,自己和侄子同去北京,沒想到兩人在擁擠的人流中走散了。他身無分文,實在沒法買車票回老家了。北京市的派出所為照顧他,給他開了這張證明,希望列車上的工作人員能給予免票。列車員聽後,認為老人應當同情,就沒讓老人補買車票。

魏書生觀察到,老人舍不得吃手裏的那半個硬麵包,隻看著別人大吃大嚼。他還看得出來,老人自尊心強,耿直倔強。魏書生把手伸進了兜裏,悄悄摸出兩元錢來。兩元錢,正好可以為老人買份盒飯。但魏書生沒有當眾把錢遞給老人,或幹脆買份盒飯端給老人。如果他這樣去接濟老人,估計老人是堅持不要的,即使勉強收下,也會很不自然。

魏書生又靜靜地坐了一會兒,列車緩緩地開進了沈陽車站。魏書生下車後,沒有直奔出站口去,而是繞到老人座位的那個車窗口,輕聲叫過老人,不惹人注意地把兩元錢塞到老人手裏,不等老人拒絕,便迅速轉身離開了站台。

思想甘露魏書生不僅是思想活躍的教育改革家,而且是雷鋒精神的自覺弘揚者。他把兩元錢送給急需幫助的人,這對他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他曾把兩萬元錢送給急需幫助的人。但這件小事中的細節,能給人一個重要的啟示:幫助人,不是給人物質上的施舍和精神上的憐憫,而是給人物質上的支援和精神上的尊重。

人命關天的禮貌

一艘載有數百人的大型遊船在湖中失火沉沒,許多人遭到厄運,隻有九十人幸運生還。遊客中有一位遊泳健將,他竭盡全力來回遊了數趟,連續救起二十個人。他終因過度勞累,雙腳嚴重抽筋而導致溺水昏迷。他醒來後的第一句話是:“我盡力了嗎?”

非常不幸,他因傷勢嚴重而殘廢,不得不終身坐在輪椅上。

幾十年後,在慶祝他生日的那天,“你一生中最深刻有人問他:的記憶是什麼?”

他感傷地說:“是那被我救起來的二十個人中,竟沒有一個人來向我道謝!”

感恩是不是小德暫且不論,但使人泯滅良心的忘恩卻應視為大惡。這件憾事不能不讓人深思:被救的二十個人為什麼對救命恩人連一句感謝的話也不說?如果當時來不及感謝,事後為什麼一直不補上?假如還是這些人又遇到了同樣的不幸,遊泳健將還會不會再次救起這二十個忘恩負義的生命?

從沒人道謝的這件小事,自然地聯想起另一件道早安的小事。

1930年,傳教士西蒙·史佩拉,每日清晨都在鄉村的田野中漫步。無論是誰,隻要相遇,他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和問好。

其中有個叫米勒的農夫,是他每天打招呼的對象之一。米勒住在小鎮的邊緣,史佩拉每天漫步時都能看到他在田裏勤奮地勞動,這位傳教士總是對他說:“早安,米勒先生!”

當傳教士第一次向米勒道早安時,這個農夫隻是轉過身,像一塊石頭般又臭又硬,無動於衷。在這個小鄉鎮裏,猶太人和當地居民相處得並不太好,成為朋友的更是寥寥無幾。不過,這並沒有妨礙或打消史佩拉傳教士的勇氣和決心,日複一日,他堅持以溫暖的微笑和熱情的聲音向米勒打招呼。終於有一天,米勒向傳教士舉起帽子示意,臉上也露出了一絲笑容。

年複一年,每天早上史佩拉都會高聲地說:米勒先生!“早安,米勒也會舉起帽子,高聲地回道:西蒙先生!”早安,這種友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納粹黨上台為止。

史佩拉全家與村中所有猶太人的命運一樣,都被納粹黨關進了集中營。史佩拉被關進的是的許維滋的集中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