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京劇概述(2 / 2)

“徽”、“漢”兩個劇種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鑒、不斷改進,再加上受北京語言的影響,聲腔逐漸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當時人們把這種發生變化後的唱腔稱之為“京調”。

“徽戲班”的挑梁演員程長庚和“漢戲班”的著名演員餘三勝,為了生計,北上至京,分別加入了當時在北京的“三慶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張二奎“下海”後,從“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們的演出,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他們憑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淵博的藝術才能,在“京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各種地方戲曲“聲腔”、“表演”之精華,融會貫通,納為己用。他們保留了“徽戲”的激昂,“漢戲”的委婉,吸取了“昆曲”的靜穆、“亂彈”的繁茂,對“京調”進行了不間斷的創造和革新,逐漸使其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係。終於,在鹹豐年間,一個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的新劇種——“京劇”誕生了。從“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晉京,到京劇的誕生,。大約經曆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過程。

京劇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它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長在北京的地方劇種,而是在“徽戲”、“漢戲”的基礎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諸多地方小調的精髓,又根據北京的語言特點,加以融化、衍變而成的“國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