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昆曲史話(1 / 2)

溯源

昆曲形成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昆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昆曲。

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昆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昆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昆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昆曲腔係,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昆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昆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昆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昆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昆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隻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昆曲的發展

近年來,人類優秀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從1972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世界遺產名錄》,陸續確立了690處世界最著名的曆史文化遺存和自然保護區。1997年11月,該組織第29屆大會正式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2000年4月,這項活動的首次申報、評選工作正式啟動。入選項目要求是能夠體現人類天才創造性和文化多樣性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質遺產,或是從曆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或文學角度具有突出價值並廣為流傳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我國文化部委托中國藝術研究院申報了昆曲、川劇、鼓琴、剪紙和少數民族藝術5個項目。全球共有35個藝術項目參加評選。經過19位國際評委嚴格評選,最終,我國的昆曲與北美伯利茲的音樂舞蹈、厄瓜多爾和秘魯的民間說唱藝術、摩洛哥加馬俄夫納文化廣場、意大利西西裏島的提線木偶戲、立陶宛的十字形民間工藝、西班牙厄爾切的神秘劇、日本的能樂、印度的庫提亞塔梵劇、韓國的皇陵祭祀儀式和音樂、菲律賓的聖歌等19個項目榜上有名。昆曲是4個獲得全票通過的項目之一。

昆曲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和表演三個方麵。昆曲劇本采用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戲通常有24折,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穿在總情節上又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因而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詞及元曲的優點和長處,采用長短句的文體,文辭華麗典雅。昆曲的音樂屬曲牌體,共有一千多個曲牌,唱腔婉轉細膩,吐字講究。昆曲的表演載歌載舞,舞蹈化、程式化程度非常高。由於昆曲文詞過於典雅,所以在唱段中經常伴以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這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難度。昆曲融詩、樂、歌、舞、戲於一爐,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眾多戲曲品種都產生過深遠而直接的影響。有“國粹”之譽的京劇就曾從昆曲汲取過營養,如京劇演唱時沒有大幅度的舞蹈動作,有舞蹈時一般都不唱,凡載歌載舞的劇目如《擋馬》、《夜奔》、《昭君出塞》等都是由昆曲移植加工而來的;許多京劇藝術大師如梅蘭芳等都參加過昆曲的演出。昆曲當之無愧地被稱之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