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係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劇,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
淵源與發展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昆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昆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曲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昆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係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昆腔歌唱體係。這時的昆腔也隻是清唱,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後,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於是,昆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萬曆末,昆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從明天啟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興盛的時期。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致。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折子戲。折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折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致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遝、雷同的缺陷,給昆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麵。出現了一批生、旦、淨、醜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由於昆曲格律嚴格,文辭古奧典雅,使她逐漸脫離了世俗社會。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曲的優勢地位已經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花部亂彈了。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觀看昆曲演出外,自己也舉行昆曲的清唱活動。在民間昆曲的清唱也很盛行,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會。晚清,昆曲日趨衰微,但是清曲家結社習曲之風仍在蘇、滬、京等地流行,曲社往往聘請昆曲演員或著名笛師作“拍先”。曲社聚會時除坐唱不化妝外,其他唱白諧諢、鼓點鑼段均與登台演出無甚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