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經典劇目(1 / 2)

《漢明妃》

《漢明妃》為京劇傳統劇目,尚小雲的代表作。一名《王昭君》,又名《青塚記》,《昭君出塞》為其中的一折。

此劇向來有“唱死昭君,翻死馬童,累死王龍”之說,技術性很強。自尚小雲起,突出了王昭君的思想感情,加強了她的舞蹈性,使它成為一出藝術性很強的戲。昭君的唱,纏綿悱惻,訴說了她一生遭遇的哀怨和她遠離故土的惆悵。身段以“跑圓場”為主的“趟馬”動作。尚小雲說,演出塞時的馬上昭君,既要有人,又要有馬;馬是烈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顧,形成一幅佳人烈馬圖。他的“圓場”很負盛名,可謂使之立體化了。人們隨著準確的鼓點節奏,仿佛見到昭君馳騁在崎嶇山路上的英姿而讚美不絕。

昭君故事略見《漢書·匈奴傳》,戲劇有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關漢卿《哭昭君》雜劇,吳昌齡《月夜走昭君》雜劇,明陳與郊《昭君出塞》雜劇及明人《和戎記》傳奇。川劇有《漢貞烈》,亦分折演出,秦腔、同州梆子有《昭君和番》,滇劇有《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劇、徽劇均有此劇目。

劇情梗概:

漢元帝後宮美女王嬙(昭君)因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被畫為醜狀。元帝不加召幸,昭君彈琵琶自歎。終被元帝發現其美,立為明妃,欲斬毛延壽。毛逃亡匈奴,獻明奴畫像。匈奴發兵向元帝索明妃。元帝割愛送妃和親。明妃至匈奴約三事,斬毛延壽。

劇中情節,全係描寫昭君出塞時情形,淒涼悲憤,感慨俱深。

《紅娘》

《西廂記》為家喻戶曉的名著,近世以來,《佳期》、《拷紅》等折,還活躍在南、北昆曲舞台上。曲藝節目中,也有不少演唱西廂故事者。荀慧生在《西廂記》中,最喜愛紅娘。這個人物善良、正直,爽朗、熱情,反抗性也很強烈。崔、張的結合,借助於紅娘之力不小。昆曲《拷紅》一折,即是重點強調紅娘這一人物,歌頌她的勇敢、沉著和機智。

京劇早年本無演《西廂》故事的劇目,荀慧生為彌補這一缺陷,乃著手創編。因最喜紅娘其人,遂參照王本《西廂》和昆曲《拷紅》編寫成《紅娘》一劇,以張生、鶯鶯情事為綱,以紅娘一角為主,歌頌這一見義勇為、成人之美的青年女性。劇本於1936年編成,同年10月22日在北京首次演出。荀慧生飾紅娘,何佩華飾崔鶯鶯,高維廉飾張君瑞,何盛清飾崔夫人,張春彥飾白馬將軍。演出後,深得好評。此後數十年,率演不衰。其後又根據演出心得、體會,對於劇情和唱、做,隨時加工改進。尤其解放後,重新加以整理,使主題更為突出。此劇唱腔和表演身段,荀慧生皆有獨特創造:如《琴心》一場的“反漢調”,《佳期》一場的“反四平”,以及《逾牆》一場紅娘手持棋盤引入張生的身段等等,都不見於其他戲中。這些創造,因密切結合人物性格,久已膾炙人口。

劇情梗概:

唐,貞元年間,西洛書生張珙進京應試,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二人一見傾心。張珙乃搬入寺內,居住西廂之側,以期俟機與崔鶯鶯相近。河中叛將孫飛虎,知崔鶯鶯貌美,兵圍普救寺,欲掠之。崔夫人於危急中誓言:“有人能退去賊兵,願倒賠妝奩,將鶯鶯之為妻。”張珙有摯友白馬將軍杜確,統兵鎮守蒲關,乃修書一封,命寺僧惠明下書往邀杜確前來解圍。杜確剿滅孫飛虎之後,張珙本思與崔鶯鶯結成夫婦,豈知崔夫人嫌其為白衣秀士,悔卻前言,借詞推托。張珙與崔鶯鶯兩心怏怏,紅娘乃往來傳書遞柬,先使二人在花園相會,繼之更促成二人婚事,共度佳期。事為崔夫人聞知,怒笞紅娘。紅娘據理申辯,並責崔夫人出爾反爾之過,終使崔夫人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依紅娘之見,準張珙與崔鶯鶯結親,但須張珙赴試高中之後,始允成禮。張珙遂離河中,取路入都。至此,張珙與崔鶯鶯之事,告一段落。

《四進士》

《四進士》又名《節義廉明》。為清代花部亂彈作品。作者不詳。據1842年成書的楊掌生(蕊珠舊史)《夢華瑣簿》記載,這出戲在19世紀30年代曾在北京三慶部作為大軸戲演出。劇本未見刊刻,現存清末抄本。近半個世紀以來周信芳、馬連良都擅演此劇,風格不同,均膾炙人口。周信芳於1957年攝有影片《宋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