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京劇相關(1 / 2)

臉譜與行當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麵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醜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淨”,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淨”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樂器

京劇的樂器分管弦樂和打擊樂兩部分。管弦樂有胡琴、二胡、月琴、弦子、笛子、笙、嗩呐、海笛,以伴奏歌唱為主,但也有時用來襯托表演動作。管弦樂以胡琴、笛子為主要樂器。打擊樂有板、單皮鼓、堂鼓、大鑼、小鑼、鐃鈸、齊鈸、撞鍾、雲鑼、鑔鍋、梆子等。它們主要用來襯托演員的舞蹈動作,特別是能烘托、渲染武打時的氣氛。其中以板和單皮鼓、大鑼、小鑼為主要樂器。

專業京胡——斑竹

京胡:拉弦樂器。胡琴的一種,主要用於京劇伴奏。形似二胡而較小,琴筒竹子做成,直徑約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張弦二根,按五度關係定弦。奏時使馬尾弓擦弦而發音,其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樂器。

二胡:拉弦樂器。胡琴的一種,比京胡大,琴筒木製或竹製,直徑約8--9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有二軫,張弦二根,按五度關係定弦。原來京劇不用,由梅蘭芳與徐蘭沅、王少卿等創始,在京劇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現在廣泛沿用。

徽商之班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欲望的高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鬥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事也開始興盛。他們唱昆腔,由於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地方風味”。於是在青陽腔的影響下,唱出了安徽調——“徽昆”,後發展為二簧腔。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 徽州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於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占上風。這時徽班的概念已不完全是“徽商之班”,而開始有了徽調(石牌腔,亂彈調)的含義。

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鑒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台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眾長的開放格局。“亂彈”亂唱,紅火異常。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於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 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而湧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蘇唱街梨園

徽班進京的出發地在揚州,身懷絕技的優伶們,出發前一定要到位於蘇唱街的梨園總局碰碰頭,商量一下出發日程和演出劇目,並在那裏一起擺個身段、甩兩下水袖、揚幾聲珠圓玉潤的歌喉。有時幹脆排演幾出折子戲,或是《遊園》,或是《思凡》,聲情並茂,婀娜多姿,那時的蘇唱街,十分熱鬧!

蘇唱街,是老揚州惟一保存下來的與戲班直接有關的街道。當年鹽商徐尚誌從蘇州招徠昆腔藝人辦起的揚州第一個昆腔班“老徐班”,就在這條街上。昆曲的老家在蘇州,所以又有蘇昆之稱,這條小街居留過不少唱蘇昆的藝人,揚州人就把它命名為蘇唱街。

京劇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