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京劇相關(2 / 2)

京劇的流派習慣上以創始人的姓來命名,各行當被公認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譚派——譚鑫培;汪派——汪桂芬;孫派——孫菊仙;汪派——汪笑儂;王派——王鴻壽;劉派——劉鴻聲;餘派——餘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慶奎;馬派——馬連良;麒派——周信芳;新譚派—譚富英;楊派——楊寶森;奚派——奚嘯伯;唐派——唐韻笙

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來;黃派——黃月山;楊派——楊小樓;蓋派——蓋叫天

小生:程派——程繼先;德派——德珺如;薑派——薑妙香;葉派——葉盛蘭

旦角:陳派——陳德霖;王派——王瑤卿;梅派——梅蘭芳;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雲;筱派——筱翠花;黃派——黃桂秋;張派——張君秋

老旦:龔派——龔雲甫;李派——李多奎;孫派——孫甫亭

花臉: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壽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醜角:蕭派——蕭長華;傅派——傅小山;葉派——葉盛章

有部分人主張京劇的流派應從程長庚時代開始,實際上是不可取的,當時京劇屬於初創階段,譬如人之嬰幼兒時期,尚無流派可言,盡管他們都是京劇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京劇史上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流派,應是老生行的譚鑫培派無疑。因此,包括老生行的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王九齡;小生行的徐小香;旦行的餘紫雲、梅巧玲;醜行的劉趕三、王長林等在內的著名演員,都未列入。

京劇名家

同光十三絕

清光緒年間,畫師沈蓉圃以彩色繪製同治、光緒時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劇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傳世以後,稱為“同光十三絕”。畫中繪老生4人:程長庚飾《群英會》之魯肅,盧勝奎飾《戰北原》之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血》之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之楊延輝。武生1人:譚鑫培飾《惡虎村》之黃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飾《群英會》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飾《雁門關》之蕭太後,時小福飾《桑園會》之羅敷,餘紫雲飾《彩樓配》之王寶釧,朱蓮芬飾《玉簪記》之陳妙常。老旦1人: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之康氏。醜角2人:劉趕三飾《探親家》之鄉下媽媽,楊鳴玉飾《思誌誠》之閔天亮。

京劇三鼎甲

即京劇三傑、京劇老三傑、京劇前三傑、京劇老三鼎甲、京劇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劇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演員: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京劇小三鼎甲

即京劇新三傑、京劇後三傑、京劇新三鼎甲、京劇後三鼎甲。指的是京劇第二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演員: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

四大須生

京劇第三代的老生演員。隨著時間 推移,“四大須生”的說法也有所變化。

20世紀20年代,最初的“四大須生”是指:餘叔岩、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簡稱為餘、馬、言、高。其後高因嗓敗,退出舞台。譚富英崛起,“四大須生”又演變為:餘、馬、言、譚(富英)。至40與50年代之交,餘叔岩、言菊朋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相繼成名,具有全國影響,“四大須生”即為馬、譚、楊、奚。

南麒、北馬、關東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馬連良,東北三省的唐韻笙,都是以工老生聞名全國的京劇演員。其表演風格不同,各具特色,社會上習稱“南麒、北馬、關東唐”,以表示對他們表演藝術的讚譽。

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對京劇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刻苦鑽研藝術,在藝術上不斷進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獨門劇目,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藝術流派。

四小名旦

繼“四大名旦”以後,20世紀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員脫穎而出。1940年,北京《立言報》邀請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戲院演出兩場《白蛇傳》,四個人分演自己擅長的一折戲,各展所長,社會影響強烈。從此即被公認為四小名旦。

三大賢

在20世紀20-30年代,京劇界的一種習稱。三大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當時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餘(叔岩)、馬(連良)、高(慶奎)。另一種更為普遍的說法是指旦行的梅蘭芳、生行的餘叔岩、武生行的楊小樓(又稱武生宗師)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