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去”是一盤很大的棋(2 / 2)

“許多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工業化的需求很大,而中國很多裝備和產能質優價廉。”李克強說。

中國鐵路部門在幾年前就提出:“一條鐵路從中國的東北出發,一路往北,經西伯利亞抵達白令海峽,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過太平洋,抵達阿拉斯加,再從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經過不到兩天的時間最終抵達美國。”在幾年前這種設想可能還接近於“把喜馬拉雅山炸一個口子青藏高原變良田”的狂想。

“除了市場,現在所麵臨的更急切的需求是資源。”經濟學研究者李子暘說。2014年5月中國土木工程集團獲得了尼日利亞131億美元鐵路大單,是迄今中國對外工程單個合同的最高金額。中國也從非洲獲得了鐵、銅、鑽石、橡膠、稀有金屬等礦藏。2009年後,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國。

這期間中國人的觀念和氣質也在發生變化。

4月15日,FT中文網發布李克強采訪實錄。“我們和世界銀行等機構合作,學習了很多先進理念;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企業懂得如何更好地按照國際規則參與競爭。無論是和平還是發展,中國都是現行國際體係的受益者。中國現在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要繼續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李克強說。

這段話可能是對繼續“走出去”的最好注解。

同一個采訪當中,李克強提到了經濟下行和世界經濟蕭條的壓力:“中國目前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今年再增長7%左右的速度應該說是不容易的。”

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1980、1990年代,內部對如何改革有爭議,但關於對外開放卻從沒有反對聲,在經濟增長困難期,是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最好時機。

30天簽約1400億的“超級推銷員”

2014年,李克強出訪30多天,期間出席270餘場活動,簽署250多項合作文件,帶來1400億美元的大單,涉及能源、基建、金融和民生領域等項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表示:“曾有一種說法是‘中國隻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一架空客380’。如果將‘襯衫換飛機’的階段視作1.0時代,那麼李克強的‘推銷’已經進入2.0時代,也就是製造業和大項目走出去的階段。如果以後中國的服務、金融走出去了,就到了3.0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