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去”是一盤很大的棋(1 / 2)

“走出去”是一盤很大的棋

資訊

作者:黃旻旻

李克強在4月3日主持召開了“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這至少是這位“推銷員”總理在進入2015年以來第三次提到“走出去”。

在1月28日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關心的是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裝備的“走出去”;兩會上,他再次提及中國企業要“走出去”。

“走出去”第一次被明確提出是在1996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去非洲,那裏豐富的自然資源給江澤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回國後提出:“要加緊研究國有企業如何有重點有組織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這篇大文章。”

之後,江澤民又密集訪問了西班牙、挪威、羅馬尼亞、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這一年裏,他還去了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在隨後的十幾年裏,這些國家中的很大一部分,以市場、資源提供者的合作姿態,緊密了同中國的關係。

“走出去”在當年相當罕見,中國在非洲的援建項目一般是為了友誼。當時的企業也對進一步開放心存疑慮,擔心國內工業無法應對加入WTO後的衝擊。2001年,也是中國入世那一年,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辯題之一就是“全球化利於/不利於發展中國家”,最終認為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溫莎大學5:0橫掃對手。

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四編研部主任的陳揚勇就對1996年提出的“走出去”做過分析,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經濟和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大量產品積壓,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增大,是中國經濟不得不往外走的重要理由。

1997年,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出於擴大出口的考慮,政府把鼓勵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裝配業務上升為國家戰略。金融危機結束的1999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最終敲定。2002年,“走出去”被寫入十六大報告。

“走出去”再次出現在十八大報告裏的時候,經過了數十年加速開放的中國所推崇的“出口品”已經升級換代,在鐵路、房地產、通訊等基礎建設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產能和經驗。10年前中國拒絕放開市場,10年後的中國對各國倡議自由貿易。

2014年李克強的5次出訪帶回了約1400億美元訂單,高鐵幾乎每次都在總理出訪時被提起。自2008年中國開通第一條高鐵,隻花了6年時間就建設超過1.6萬公裏的高鐵路線,一躍成為世界上高鐵裏程最長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