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禦外侮、堅貞愛國是南宋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陸遊的詩,辛棄疾、張孝祥、張元等人的詞以及陳亮的散文,對這個主題都有深刻而廣泛的表現。文天祥則用自己的生命唱出了這個時代主題的最強音,他的忠烈義舉與愛國精神一直為後人敬仰並激勵著後人。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成進士,對策集英殿,理宗把他的卷子取在第一名,為狀元。南宋亡後,堅貞不屈,於元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初九日就義於大都(今北京),年四十七。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恪守盡忠盡孝,以誠信為立人之本是他至死不渝的行為準則。對文天祥早期思想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他的父母,一是他的老師歐陽守道。文天祥父親文儀,字士表,號革齋。文天祥《先君子革齋先生事實》說:“不肖孤聞之諸父,先君子幼穎慧,器質端重,進止如有尺寸。”文天祥的母親曾氏,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在《齊魏兩國夫人行實》中說她“生有摯性,事舅姑盡孝,相夫子以儉勤,自奉極菲薄”,文天祥則回憶說“母嚐教我忠,我不違母誌”(《邳州哭母小祥》)。文天祥二十歲在家鄉白鷺洲書院肆業於歐陽守道之門。《宋史·歐陽守道傳》說:“少孤貧,自力於學。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為鄉郡儒宗。”淳厚、傳統的家庭與師道渲染奠定了文天祥後來的思想基礎,也是他詩、詞、文愛國堅貞主題的淵源。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往皋亭山會見元軍統帥伯顏,被拘留。這是他第一次被捕。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嶺被元軍追及,第二次被捕。與此相聯係,文天祥的詩歌創作可以劃分為德祐前後兩個階段。德祐以前詩歌,流傳至今的,約有二百四十多首,大多為題詠酬應之作,與當時一般文人詩並沒有什麼兩樣。一些登臨寫景篇什,能借眼前景寫心中情,流露出自己對時局的憂患,是其中的佳構。德祐以後,社會形勢有如翻江倒海,文天祥親身體驗了國破家亡之痛,其詩歌無論在題材還是在風格上都與前期迥異。細論之,這一階段又以五坡嶺第二次被捕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者抱定複興社稷信念,詩歌體現了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後期,複興大業落空,作者孜孜以求唯在“正首丘”、“從容取義”等民族、人格精神,詩歌風格則更加淒厲、悲壯。文天祥自德祐後所作的詩,加上在大都獄中所集二百首五言杜詩,共五百七十多首。總的說來,這時期作者是以狀元宰相、亡國忠臣的身份而不是文人身份寫詩,詩歌感情激烈、奔放,主題單一、明確,那就是抗元救國,忠貞不屈。
關於文天祥詩歌的解評有兩點必須說明一下:第一,文天祥不少詩歌有序言,有的序言還很長,有的不僅有序言,而且還有後注,這些序言或後注與詩往往互相映發,不可分開,我們在解評時也盡量作了詳細解析;第二,文天祥有不少詩歌是組詩,有的全選了,有的選了其中的幾首,不論是全選還是選了其中幾首,解評時,有小標題的從小標題,沒有小標題的一律用數字按照自然順序標出,以便閱讀。
文天祥詞作不多,可確定的有七首。本集所選的五首詞,或歌詠古代女子之貞節以見其不貳於元的民族氣節,或歌詠古代忠烈義舉以見其威武不屈的英雄人格。無論內容還是詞風,都與其詩歌相去不遠。文天祥不以詞名家,他是南宋末世最有成就的詩人與散文家。文天祥散文舉凡奏章政論,銘箴哀誄,序跋遊記,應有盡有,眾體皆備。語言曉暢,條理清楚,感情充沛是文天祥散文的基本特征。《〈指南錄〉後序》、《文山觀大水記》、《蕭氏梅亭記》、《衡州上元記》等是其中的名篇。
此次我們解評的文天祥作品,主要以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本《文山先生全集》為閱讀底本,同時參照了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詩》以及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等書。在解評過程中,我們還參考了黃蘭波先生選注的《文天祥詩選》,鄧碧清先生譯注的《文天祥詩文選譯》等著作,獲益良多,在此謹致以由衷的感謝。這次解評文天祥作品,限於篇幅以及其他方麵的要求,我們選擇了文天祥詩132首,詞5首,文10篇。末附“文天祥年譜簡編”、“文天祥著作主要版本”、“文天祥研究重要著述”以及“《文天祥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著重號標注)等助讀資料四種。限於水平,其中注釋、解析方麵存在的謬誤在所難免,希望得到方家與讀者朋友的指正。
吳言生 朱大銀
2008年7月於陝西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