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3 / 3)

利用電教媒體優勢,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動,激發了幼兒思維的興趣,啟迪了幼兒獨立思維、主動思維和拓展思維,培養了道德思維的判斷能力,促進了幼兒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形成,真正實現了思想品德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通過語言活動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幼兒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幼兒的語言獲得需要的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其次,語言活動的綜合性包含了創造性思維的多種形式。第三,語言活動的情意性易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興趣。那麼,怎樣在語言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呢?

一、學習觀察,積累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維的主要材料,兒童的思維主要是依賴於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事物的聯想進行的,幼兒期的思維是兒童的直覺行動在思維中重複、濃縮而成的表象,隨著活動的發展,幼兒的表象也日益發展,表象在思維中所占的成份越來越大,最終成為幼兒期的主要思維方式。要培養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首先必須讓他們的大腦中積累豐富的表象,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結合語言教學,指導他們學會觀察。

1.觀察大自然。大自然包羅萬象,像一本絢爛多彩的畫冊,觀察時,我引導幼兒用眼睛看,如學習詩歌《霧》,我有意選擇一個大霧天,讓幼兒來觀察霧天的特征:有霧的時候是怎樣的,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在幼兒的腦中積累下霧的畫麵,再組織幼兒學習兒歌,幼兒就很容易地學會了。我還教幼兒用耳朵聽,如“嘀嘀嗒嗒”的春雨,“唧唧喳喳”的鳥鳴,這樣幼兒既觀察了事物的靜態,又感受了事物的動態,在身臨其境的觀察中把一幅幅畫麵映入小小的心靈。又如在下雪天,讓幼兒去接雪花,實際觀察雪花的形狀,看雪景,幼兒可以觀察到雪花有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來的。引導幼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極了。然後可向幼兒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麼呀?”有的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說:“像白糖。”有的說:“像厚厚的毯子。”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形容白雪,欣賞雪景,相應地豐富了詞彙。

2.留心身邊的事物。幼兒平時大量接觸的是身邊的事物,對這些事物隻要留心觀察,就可能在大腦中形成鮮明生動的表象。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留心身邊的事物,如春天到了,我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多創造條件,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如:給幼兒講“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訴幼兒:“春天到了,大樹、天氣、人、花、草、小動物呀,都有一些變化。一看到這些變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們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麼變化,以後講給大家聽。”幼兒回家之後,仔細觀察、查找,當老師講完故事之後問他們:“除了故事裏大樹、小草、小動物的變化外,還怎樣知道春天到了?”幼兒根據自己觀察判斷的內容,親身的體會,積極地發言。幼兒說:“小燕子飛回來了;青蛙媽媽有寶寶——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從泥土裏鑽出來了;春天到了,可以放風箏了。”等等,幼兒列舉了許許多多他們生活中的經驗,幼兒興趣很高,那麼在學習有關春天的內容時,幼兒腦中積累的表象就會不斷湧現出來,學得自然,學得容易。又如教幼兒詞彙“五顏六色”時,把幼兒帶到美麗的花壇前,讓他們看看花兒都有什麼顏色。幼兒邊看邊說:“紅的、黃的、白的……”再讓幼兒數一數,有多少種顏色。他們邊點邊數,數出了好幾種,告訴他們:“花兒真好看,五顏六色真漂亮。”幼兒馬上理解了詞彙的含意,走到另一個花壇時,幼兒自己就反映出來了:“這五顏六色的花兒多美呀!”

3.在實驗中觀察。冬天,在班上的自然科學角裏,種植一些白菜頭、胡蘿卜根。蘿卜挖空後,可在裏麵種蒜,上水後撒上小麥等,讓幼兒仔細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並要求幼兒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如“嫩綠的葉子”,“綠油油的麥苗。”春天,我帶幼兒種植,讓幼兒親自動手實踐,從中得到豐富的印象。帶幼兒鬆土、選種、種植、移植……在做每一項工作時,都是邊幹邊講,使幼兒知道這種勞動叫什麼,相應地豐富幼兒詞彙。選幾種種子,讓幼兒觀察,比較它們的異同,幼兒會說:“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出苗了,幼兒觀察得更仔細了,興趣更濃了。通過種植與照料花草,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等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幼兒從實驗中獲得了最直接、最真切的表象材料。

二、訓練說話,促進思維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係,語言在思維活動中的主要職能是參與形成思維,沒有語言思維無法進行,而思維活動的成果,必須用語言表達出來。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的構思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飛躍期,在幼兒期加強幼兒的說話訓練,對於語言發展是很有意義的,也是促進幼兒形象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法。

1.指導幼兒有序地說,訓練思維的直覺性。多數幼兒已能獨自講述一段話,但是他們說話時往往是東一句、西一句,沒有順序,因此,要指導幼兒有序地說。在語言課上,我經常采用的方法是看圖說話,如教《小紅澆花》,我出示第一幅圖,讓幼兒思考:圖上有誰?在幹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用優美的詞句講述春天的景色,經過這樣的指導,幼兒就能獨立有序地講述幾幅圖的意思了。又如《刺蝟樹》是由6幅畫組成。讓幼兒按順序找好每一幅畫,看完(一),看(二)……第二步讓幼兒看裏麵有誰?第三步讓幼兒看它們在幹什麼?發生了什麼事?看完後,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講述故事。如此,幼兒雖一個字都不認識,卻能看出畫中的內容,並能根據圖畫內容講述,既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又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

2.指導幼兒具體地說,訓練思維的形象性。幼兒說話往往比較籠統,要指導他們說具體,必須從培養他們仔細觀察入手。如講述活動《烏鴉和狐狸》,我先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後提問:為什麼肉一會兒在烏鴉嘴裏,一會兒又到了狐狸嘴裏?開始,幼兒隻會籠統地說“肉是給狐狸騙去的”,我進一步啟發幼兒細細觀察“狐狸想吃烏鴉嘴裏的肉,它想了什麼辦法,是怎麼對烏鴉說的”,讓故事形象具體明確,發展了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

3.指導幼兒創造性地說,訓練思維的發散性。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培養創造思維要從小開始,因此,培養幼兒創造性地說話,是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又一有效途徑,我經常采用的方法是仿編詩歌、續編故事等。文學活動《比尾巴》,有一個活動目標是根據詩歌的結構,學習仿編新的詩歌,我是這樣啟發幼兒的:“小動物除了比尾巴,它們還可以比什麼?”幼兒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為幫助幼兒創編,我適時出現幾幅圖:“動物腳印”“動物嘴巴圖”等,通過幼兒的想象仿編出了新的詩歌《比腳印》《比嘴巴》等。又如詩歌《圓圓和圈圈》,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圈圈除了變皮球、變鈴鼓,還會變什麼?讓幼兒通過畫畫、說說,創編了一首新的詩歌。通過這些活動,鍛煉了幼兒的說話能力,培養了幼兒發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