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山詩歌中的故鄉情韻及其價值(3 / 3)

(二)純真友情

友情是人類最可珍貴的感情之一。詩人在《越溪的明月?之一:秋葉》中寫道:“當我遠涉千山萬水越過秋天的時候/故鄉山野上的秋葉們正在向我招手/我看見那鬆樹上躍上躍下的小鬆鼠/正嘰嘰喳喳 說曾經有一個少年的朋友/少年的心事 還印在那一塊青牛石上嗎/少年的初戀 是否已被那桃花姑娘帶走?”這裏,詩人把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糾結起來,是友情嗎?不是,友情哪有這般的靜美!是愛情嗎?似乎也不是,愛情怎麼能這樣純粹!那是朦朧著純真愛意的珍貴友誼,那是蘊含著純潔友情的初戀情愫,是每個少年心中最隱秘的、永誌難忘的、刻骨銘心的一段記憶:“總共有沒說過幾句悄悄話從來也不曾/碰過那一雙像紫色藤蔓一樣的小手/那長長的青絲卻像月光一樣閃閃爍爍/卻總也點燃在我心頭。

(三)濃鬱鄉情

鄉情是每個遊子內心最珍惜的感情。惟山在詩歌裏大量描述故鄉人情風俗的詩歌。“異鄉的月亮再亮;總好像缺少那樣的光/都好像當年割草的鐮刀一樣柔/我怎站在那巨大無比雄峙三川的風水石上/月光如潔白的雲彩……”(《越溪的明月?之三:江風》)故鄉留給我們無比溫馨的回憶:“一輪明月正升起在我舊居之後高山頂頭/還是少年時的那一輪少女青春之麵龐嗎? /還是青澀的那一片少男初開之情竇? /深黃的苦楝樹旁那一副燦然的笑容呢? /雲彩漂浮的核桃樹下外婆那溫情的歌喉?/對麵山坡上哪一群長角的山羊呢?還有那/可愛而又可懼的總讓騎不上去的老黃牛? /那令人難以入睡的一大片、一大片的蛙聲呢?還有金花廟上哪讓人敬畏的一陣一陣的長風之流?”(《越溪的明月?之二:中年》)“龍蛇山川數十裏,白雲飛渡繞青鬆!青獅一頭臥山崖,吼出胸中百年風!前瞻明月兩堂水,峰峰壑壑在掌中。亂石叢間古賢居,天地靈氣於此鍾!

四、故鄉的韻——詩歌的不竭源泉

嚴羽說:“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滄浪詩話》)惟山把民間傳說巧妙地融入其中,具有濃厚的象征意味,帶給人雅趣、誌趣與樂趣,富有感染魅力。

(一)雅 趣

以雅為詩,詩人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通讀其詩,感覺雖形勢上學習和借鑒了不少現代的西方的詩歌元素,如十四行詩、新格律體等,但惟山先生的寫作根基仍然是傳承著中國最正宗的內功心法,即《詩經》以降的《風》、《雅》精髓:“少年離家今少回,西越山穀憶響雷。他日輕車赴關馬,月下猶有美人隨。”此詩很容易想起賀知章《回鄉偶書》之雅趣,其中,關馬就是惟山先生家附近的大峽穀——關馬溝,因張獻忠曾經在此關馬而得名。這首詩體現了先生灑脫、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猶記當年月圓時,祖母懷中夢桃枝。西天飄起雪花雨,仿佛仁貴在吟詩。油燈一線照無眠,古今英雄盡在斯。山中桃花三五朵,水中龜浮七八隻。”“倆母山峰映沱江,不是沈家少年郎!從文沱江水流急,我家沱江水長長。沱江出自望娘灘,倆母山頂雲霧翔!繪山繪水張大千,寫天寫地範長江!”情雅,懷中做夢;高雅,漫天雪花;清雅,油燈一線;景雅,三五桃花;風雅,江水長長;誌雅,寫天寫地。

(二)誌 趣

以誌為詩,所謂“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毛詩序》)。詩人通過對故鄉山水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宏大誌向。“青龍山下泉流多,綠竹白荷影婆娑。山環水繞牛眠地,西華文昌星閃爍!”先生將民間文化傳說與自己立誌成為“文昌星”結合起來,抒發了深受故鄉靈秀山水哺育而有所成就的壯誌豪情。“在風雨裏十五歲的少年離開了山村/一群白鶴在他的腦海中不斷飛翔/她們張開神秘的眼睛又不斷地歌唱/那長坡上的油菜花正盛開青春時光/四十五年前一個少年牧羊在那山澗/他那宏大的歌聲驚醒了古老的山崗/龍虎騰躍,一對鳳凰長鳴在山水間/山水呈祥,一時五彩繽紛花果芬芳……”(《越溪的明月?之八:鳳凰》)“吾家古名黃金屋,曆代才俊頻走出。王家最是王鬆武,吾家應算鄒文穆。”黃金屋——惟山先生祖屋,據說風水很好,故名黃金屋基。惟山先生出生之時,因久不聞啼哭聲,接生婆用筷子敲擊米昇良久,乃發出清脆的啼聲,鄉人以為異:“初到人間久不鳴,人們疑是文曲星。他日若不成名流,樹不成蔭月不明!”“千山奔走向東方,我家溪水偏西向!山高水急數百裏,突然轉頭入岷江。我乘小船往北行,錦江華燈已初上。唐時明月照楊柳,漢上清風如冰霜!”

(三)情 趣

以情為詩,“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文賦》),詩人把故鄉的情融化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牟家秀峰望倆母,背後似聞駿馬走。右肩尖山飄雲朵,左首筆架頻招手。”以老宅故居為視角,“牟家”、“倆母”、“尖山”、“筆架”等俊秀山峰羅列在前後左右方位,形成一種開闊的視野。整首詩極具象征意味:“右肩尖山飄雲朵”暗喻先生縱情山水而有淩雲之誌,“左首筆架頻招手”明寫自己筆耕不輟的真實情景。“少年越溪水岸生,日出日落故土情。溪水長流高山在,少年心事如水清。白鶴醒來翔華棟,山雞聲聲伴水鳴。我上高山下水流,溪澗再響讀書聲。”“我自越溪來車溪,美女如雲情自癡。月下歌聲清又純,山野火焰伴舞姿。回想當年少年郎,樹下少年在吟詩!夢裏人家燈火閃,詩人揮筆忙填詞。自然山水與中國古代詩歌有著天然的聯係,許多作品都產生於詩人對於地理的感知。然而,中國當代詩人卻隻是關注小小的自我,隻關心人與人之間的糾葛,不關心自然中的大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因此造成了當代詩歌的重大缺失。惟山提出了文學地理學的係統批評理論,“地理感知”是其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術語。讀了其早期大部分的詩歌作品之後,我們才發現他的詩歌之所以在當代漢語詩歌中獨樹一幟,與他從小開始的地理感知存在著直接的關係。沒有對於故鄉地理的觀察與感知,沒有在這種觀察與感知過程中所產生的情與韻,也就不會有他的詩歌作品。因此,我們從以上四個方麵所做出的評論,不僅對於理解其詩歌有重要的意義,並且對於當代中國的詩歌創作、文學地理學批評實踐,也會有重要的價值。對於詩人和他的作品而言,故鄉總是居於最重要的位置。他與那一片土地、與那一片土地的文化之間,存在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並非我這樣一篇小文就可以說清楚的。我們曾經在詩人的帶領下,追尋著他對故鄉的愛意和兒時的記憶,圍繞老宅附近的山轉了一大圈。匆匆地走了一遭之後來到了鳳凰古砦。從航拍圖可以看出,此砦如鳳凰展翅,讓人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品的高度是由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藝術維度決定的。詩人惟山先生不正是從穹窿裏飛出去的一隻金鳳凰嗎?

(本文發表於《世界文學評論》2016年9月)